崔玉娟
【摘要】大思政格局下要求我們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其思政元素,使這些非思政課程也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筆者從教師、教學內容、教學評價三個層面,給出了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會計專業 ?路徑
高校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組織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如何挖掘非思政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這些課程也具有思政教育功能,構建大思政格局。
一、課程思政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門非思政課程中,旨在通過各門非思政課程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積極的影響。
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明確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從2004年開始,國家先后頒布了系列相關文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
目前課程思政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從2005年至2009年的學科德育階段。2005年,上海市首先以課程改革為抓手啟動“兩綱”教育,積極推動“學科德育”改革,要求在每門課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內容。二是從2010年至2013年的頂層設計階段,將德育教育納入教育體系架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體系內容。三是2014年至今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及改革階段,“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國家制定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明確了改革方向。
二、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實現立德樹人的一種教育。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注重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進行積極引導。
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在于要使學生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善于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把握社會的主流和現象的本質,養成科學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構筑牢固的思想防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指導綱要提出從三個層面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一是公共基礎課層面,重點建設一批思政課程,打造一批體育、美育類課程,力求“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二是專業教育課程層面,結合專業特色和優勢,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從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多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三是實踐類課程層面。專業實驗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敢闖會創”,培養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社會實踐類課程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了解國情民情,錘煉學生意志品質。
三、課程思政融入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路徑
(一)教師層面
教師是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教師既要對專業溯源,熟知專業歷史,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具備愛與尊重、公正、自信、擔當等品質,對教學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熱情,能感染學生,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能把育人變成一種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1.教師自身必須德行完善
《教學勇氣》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教育的根本價值在于能讓學生“未來幸福”, 這也是學生獲得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養的終極目標。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具有生命成長性特征,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更多的體現為精神引領,教師職業必須具有道德屬性,教師自身必須是德行完善的個體,必須具備“教學行為是自身德行的展現”意識。
2.教師要有強烈的思政意識
教師要具備育人的自覺性,要認識到教學是一種德性活動,在整個教學的設計、組織、實施與評價過程中,要摒棄傲慢與偏見,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德育規律,摒棄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的簡單疊加,深度挖掘專業內容的道德性。
(二)教學內容層面
緊緊圍繞會計專業課程特點,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
1.深入挖掘專業知識點的思政元素
專業知識離不開生活,很多專業知識點都可以從多角度挖掘出思政元素。例如,在會計教學中,誠信元素貫穿課程教學始終;講解謹慎性原則時,可以挖掘耐心、細心、嚴謹的工作態度元素;在統計教學中,講解時間數列時,可以結合我國歷年GDP數據的發展變化,尤其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2.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專業的發展亦離不開哲學。例如,在講解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時,就可以站在哲學的高度來分析,會計等式的推導過程是動態與靜態會計要素巧妙結合的過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充分體現了運動與靜止的辯證統一關系;復式記賬法通過記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可以全面、系統地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強調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揭示了經濟現象內部及現象之間因果聯系的辯證關系,等等。
3.用專業知識分析社會熱點問題
很多社會熱點問題都可以從多個專業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從2012年11月到2020年11月,歷時9年時間,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講授統計課程之前,可以先拿出我國脫貧攻堅大數據,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指標、數據的計算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4.用專業大師的經歷引領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各行各業都有大師、大家,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前輩。例如,在講會計相關課程時,可以結合“會計之父”潘序倫的事跡、會計專家顧準自覺成才的事跡等,激勵學生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努力做事,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三)教學評價層面
1.顯性的課程學習評價
顯性的課程學習評價通過相關專業課程的考核來實現。在課程學習結束后進行課程考核時,考核內容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可以是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論述題、案例分析題、專業設計項目等。
2.隱性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更多地體現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從多維度、多角度進行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主體應當涵蓋社會(主要評價社會影響)、企業、學校、老師和學生(學生自我評價和其他學生評價),評價內容可包括學習態度(老師評價)、工作表現(企業、老師評價),工作態度(企業、學校、老師、學生均可評價)、團隊精神(企業、學校、老師、學生均可評價)、敬業精神(企業、學校、老師評價)、心理狀態(學校、老師評價)、精神狀態(企業、學校、老師評價)、身體素質(學校、老師評價),等等。評價方式要直接評價和間接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