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旺慶
摘要:審辯式思維能夠讓人更加理性,邏輯性更強,對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學階段的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三觀還有思維狀態等,都還沒有正式形成,初中于他們而言是一個成長的關鍵期。如果可以有效地將審辯式思維融入課堂,就能讓學生從初中階段開始受益,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以初中的數學教學為例,進行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希望可以給學生培養工作提供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審辯式思維
審辯式思維是人們運用策略、表征進行問題處理,并做出決策、學習新的知識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很強的審辯式思維,那么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綜合能力可以得到很好地提升。而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的學科,所以如果能夠將審辯式思維融入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那么于學生而言,不論在數學學習方面,還是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也是本文進行初中數學教學中審辯式思維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
所謂審辯式思維,重點在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把握源頭實現對問題的解決。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對數學問題進行頭腦風暴。
比如說,在學習三視圖的時候,教師只需要在最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一下什么是三視圖即可,讓他們對主視圖、側視圖還有俯視圖有一個了解,接下來的內容就交給學生自己研究。這部分知識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做題基本沒有太大問題,給學生留出足夠瀏覽完書本上相關內容的時間以后,就讓他們直接做題,可以是練習冊上的題,也可以是教師自己準備的卷子。如果有學生做完了就給他們批改,對于他們沒有做出來的題,不要一開始就給他們講,讓他們自己思考,在他們反復思考仍然不能想明白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一點提示,然后繼續讓他們進行思考,直至他們把錯的題研究出來為止。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他們的大腦充分轉動起來,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學生的每一道錯題都反映著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是不夠熟練的,如果反復思考仍然不能寫出正確答案,那么意味著學生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但是通過不斷地思考,加上老師的指導,可以讓學生逐漸掌握知識點,理清解題步驟,把知識內容融會貫通。這樣他們以后做題的時候,不僅能夠養成認真思考的能力,還能在思考的時候理清所要用到的知識點,能夠有一個對做題的整體把握。
二、設置挑戰,讓學生理性思考
蘇聯的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旨在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目光放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給他們設置一個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夠得著的目標,通過這樣帶有難度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產生學習自信感。這一理論表明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而且可以決定認知思維的高度。
結合這種理論,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準備一些具有挑戰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在上課之前發預習卷子,讓學生將卷子上沒寫全的定義、公式補全,把上面的習題做完。因為是預習卷子,所以上面設計的內容應該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為主。但是在卷子的最后,教師可以放幾道比較難的題讓學生思考,或者是放幾道下一節課才會學的新知識。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很難直接將最后的幾道題做出來,但是因為是提前發給學生的,所以學生有時間思考,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對題目進行鉆研,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讓自己的思維得到鍛煉。
在比如,教師在講完一整個單元的知識內容以后,可以給學生找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習題,因為是比較綜合性的習題,而且比較有難度,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不僅能夠有一個對知識的回顧,還能有一個思維的訓練,有助于思辨式思維的養成。
三、幫助學生提升“審”的能力
審辯式思維需要學生先“審”,后“辯”,審是這種思維的基礎。審的意思是閱讀,是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對數據的分析。審的過程要求我們有一個良好的習慣,細心、耐心。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用于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比如說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時候,“邊邊角”不能作為判定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條件,但是如果是直角三角形的話,卻能作為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否的條件,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思考以后就能發現,直角三角形是特定的三角形,但是其他的三角形不是,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繼續思考,如果是兩個銳角三角形,或者是兩個鈍角三角形的話,是不是就可以用“邊邊角”作為判定它們是否全等的條件了。每一次學生的思考都是從分析題目開始的,在審題的這個過程中就培養了學生“審”的能力,是審辯式思維培養的一個良好開端。
四、幫助學生做好“辯”的過程
“辯”是審辯式思維信息加工的重點,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需要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對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在經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的過程,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
在研究兩個三角形能不能用“邊邊角”作為驗證是否全等的條件時,不乏會有學生會認為,如果是兩個直角三角形的話,可以通過構圖的方式,用勾股定理進行驗證,證明“邊邊角”是可以作為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但是其他的三角形沒有辦法利用勾股定理或是別的方法,證明第三條邊也是相等的,所以構圖方法不能應用在這些三角形證明上,也就意味著“邊邊角”不能用作判定它們是否全等的條件。這種想法能夠得到大部分學生的支持,即使存在部分學生對此持有疑問,但卻因為找不出理由來反駁,所有只能也贊同這種證明思路,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讓學生進行“辯”了。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結組,利用畫圖、標輔助線、計算的方式解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不能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三角形全等,但是也有學生能夠認為是可以的,通過做輔助線的方式,經過三次全等證明就可以驗證兩個銳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就是“辯”的過程,他們會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個爭執的過程就是審辯式思維培養的過程。
總結語
審辯式思維不是一味的進行批判和質疑,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對自己見解的一種表達。初中的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在授課的過程中將審辯式思維滲透到數學的教學中去,讓學生打破固定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相信只要教師能積極地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有“審”和“辯”的學習過程,學生肯定能夠養成審辯式思維,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曉霞.以審辯式教學為學導方式的深度學習——以浙教版“全等三角形”的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14):51-52.
[2]柴建麗.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7):60-61.
[3]楊曉霞.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