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 徐健 陳佳

關鍵詞:構成;教學改革;路徑
首先,很多高校的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師通常僅將課程理論知識作為重點,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情感的激發。沒有體現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統一。其次,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學生習慣被動接受,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教師集體備課與教學研究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多學科教師的交流。而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鑄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1]。要求教師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能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與德育并重。因此,《構成》課程改革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并在教學中大量的案例和實踐動手操作對設計進行分析與啟發,使學生了解設計程序和藝術設計的特殊性,從而掌握規律,在設計中發揮創造精神。
1《 構成》課程概述
《構成》包括各種設計專業或行業所共有的基礎性的重要學科,屬于設計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之一。課程包括圖形、色彩、材料、構圖、結構、審美法則等設計專業共同的基礎形態認知,以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個構成板塊,貫穿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始終。對培養學生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則、造型語言、結構美感有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由普遍的寫實技能向抽象組織規律轉變的重要橋梁。
2 基于課程思政的《構成》課程改革的意義
通過《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引導教師從思政教育的角度重新思考課程的設計,正確把握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微妙關系。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多維度分析建設路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的全過程,進一步創新教學形式、革新教學內容。培養和深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內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工匠精神。
2.1 提高學生設計基礎及創新能力
《構成》課程改革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計上設置多個單元項目的主題創作,而這些主題往往是在大的主題背景下的綜合能力創作,學生需要自主完成調查、資料查找、基礎圖形繪制和創新應用,系統的鍛煉了其創造性思維,提高了設計基礎和創新能力。設計基礎打的牢,學生的設計創造能力和藝術思維能力才能提升。
2.2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構成》課程改革,按照工匠精神與設計師職業素養、工匠技能、應用實踐三個模塊進行劃分,遵循知識和能力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以實踐教學為引領,以項目教學法為手段,改變以前重技能輕素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誤區,注重對未來設計師“工匠精神”的引導,也是對設計師設計產品推陳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斷進取,始終以最前沿的標準來要求自身以及產品,才是新時代的“匠人”[2]。“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對于所生產的設計作品能夠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上不斷完善,也是對于自身追求的升華。
2.3 助推文化傳承與創新
基于課程思政的《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實踐教學,嘗試將傳統文化、工藝、技術等與現代構成理念相結合,探索現代構成設計的新形勢,通過不同主題設計,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訓練中,將傳統文化元素的表現形式、色彩搭配、展示形態等進行創新設計與實驗,同時,助推了我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4 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
通過課程改革,將文化融入《構成》課程教學,增加了設計作品的文化和內涵提現,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引發思考。課程通過汲取我國文化中大量的優秀案例,挖掘和分析設計意圖及創新理念。學生只有了解本國文化,在傳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認識到本國文化的先進性,從而產生創作熱情,最終實現文化自信。
3 基于課程思政的《構成》課程改革的路徑
3.1 構建課程新框架
《構成》課程以往的教學是從平面、色彩、立體三個構成的不同形式進行講解,隨后進行綜合創作實踐。并將思政育人要素融合在課程設計中,構建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計方面著重確定學習主題、分析學習目標。“理論+ 實踐+ 項目”的綜合形式,注重課程案例選擇與課程知識點相融合,基于“契合點”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以教育的“深入”“深刻”為突破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藝術設計作品,達到將崇高的精神價值內化于學生的心靈。通過課程的精心設計,將我國的各類藝術形式及所蘊含的思想與課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實現專業授課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最終實現課程目標。
3.2 構建多元化教師團隊
大部分設計類專業教師“全面育人”意識不夠或不深,造成了學生容易忽視自身思想道德意識的提高,更有的情況是將性格中的缺點當做藝術工作者的“個性”來進行曲解[3]。首先,《構成》課程可以構建多元的教師團隊,加入1—2 名思政教師加入教學團隊,進行課程思政的指導。其次,在開展相關主題創作時,由思政教師進行講解,為學生解讀更深層次的內涵。最后,定期組織不同學科領域教師共同進行教學研討,相互取長補短。強化任課教師在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采取潤物無聲的策略講解,讓學生們能夠進行深入理解與探討。
3.3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樣化
《構成》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要從發現、提取、分析與創造四方面開展教學,展開對三大構成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認知、審美、選擇與表現的能力。關鍵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層層深入,強調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將課程的培養連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讓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產生聯想,賦予設計多種形象語言。如立體構成環節,學生將材料、工藝、色彩、肌理、三維空間等綜合感知是需要走出課堂,進入到外部空間去實地查看和了解,才能真正將材料、工藝更好地應用在設計中。教師要扮演好導演的身份,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樹立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4]。
3.4 合理融入課程思政
《構成》課程利用項目實踐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課程知識點緊密融合,讓學生們主動去探索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展開設計構思。如“巴蜀文化”元素的綜合平面構成設計、“一帶一路”主題綜合色彩構成設計、中式傳統建筑之美與立體構成設計,均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分析思政內涵,既能“活化”思政教育,又能拓展藝術創作,達到多元藝術教育的文化屬性。課程將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啟迪創意,培養個人視野和素質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民族人文精神的傳承,將傳統人文的精髓滲透到設計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引導他們以中國文化為本,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段,在作品中融合中國元素和人文精神,為以后設計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6 構建學習交流新方式
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在《構成》課程設計上,采取“線上+ 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課余時間,將相關教學展示成果和課程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培養學生課后獨立學習、團結交流的能力。通過網絡平臺展示設計成果,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信心。通過自建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抖音等多渠道展示學生作品,進一步將創新教學成果轉化,也為學生學習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后續還可以應用“理論成果”“實習實訓”“志愿服務”等形式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4 結語
基于課程思政的《構成》課程改革,還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以更適應現代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新要求。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深度挖掘提煉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課程改革本著以“為國育才”“創新驅動”和“全面發展”的綜合目標,將不斷對課程進行革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