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琳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初中語文教學模式應得到進一步優化,教師要積極引入新的授課方法、教學理念,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促使其學習質量、核心素養得到更充分發展。為此,本文將針對信息化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語文;智慧課堂;構建策略
智慧課堂是現階段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一般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手段,結合教學內容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入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實現對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與延伸。一般來說,智慧課堂有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等特點,能夠讓育人過程變得更具開放性、共享性和協作性,對提升教學水平有不容忽視的正向推動作用。
一、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授課資源匱乏,學生興趣不足
傳統課堂中,初中語文授課的主要內容源于教材,很少有教師能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優化、創新。長期接觸單一的授課內容很難讓初中生保持較高學習興趣,不利于他們學習質量提升。在既往的語文課堂,教師主要授課內容包括:字詞、句式、修辭、主題思想等,這些內容若不能被有效拓展,將難以激發初中生興趣,從而讓他們對語文知識產生一種枯燥、死板的感覺。長此以往,初中生將逐漸喪失參與語文課堂的主動性,不利于后續授課工作開展,對授課水平提升影響巨大。
(二)授課形式固化,學生理解困難
初中語文課堂中,常見授課形式是:閱讀課文—講解字詞—課堂背誦—習題測試。在這樣的固化形式下,教師難以對現有授課形式進行革新,初中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凸顯。尤其在講解一些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內容時,部分初中生難以理解作者的情感內核,極大影響了語文授課的育人效果。
(三)授課深度不足,學生思維較淺
受限于多方因素,初中教師實施語文授課時,授課深度十分有限,初中生通常滿足于理解教材的表面知識,缺少對所學知識的深刻思考。在實際授課中,很少有教師會結合授課內容引導初中生進一步探索知識內涵,自己對授課內容理解不夠深入,難以給初中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有一定阻礙作用。長此以往,初中生很容易出現“知識積累豐富,思維成長緩慢”的情況,不利于他們自身綜合素養發展。
二、信息化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意義
(一)豐富語文課堂資源
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語文課堂中,能極大豐富育人資源,充實初中語文的課堂內容。在授課時,我們除了可以為初中生講解語文教材中的字詞知識,還能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圖像、視頻等有關信息資源引入語文課堂,這樣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豐富性、生動性、深入性兼具的知識內容。例如,為幫助初中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題和思想情感,我們可通過添加作者經歷、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等資源的形式,拓寬課堂資源的廣度,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
(二)拓寬課堂教學路徑
和以往的語文授課不同,信息化視域下的語文課堂能夠更好地打破初中生與知識間的時空壁壘,使其更直觀、便捷地獲取知識內容,這對擴寬語文教學路徑意義重大。在實踐中,我們不妨結合初中生的語文知識儲備、理解能力、興趣點等因素,為他們打造一個較為開放、自由的線上平臺,并通過剪輯網絡視頻、制作語文微課等方式,為初中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便利,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根本上創新語文授課形式,提升育人效果。
(三)豐富課堂互動形式
教育的本質可以看作是師生間根據知識進行的有效互動。在以往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的形式多是單向的,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初中生,而學生很少及時把自身困惑、想法分享給教師和同學,整體的互動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凸顯學生在語文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能夠逐漸為他們營造更具趣味性、立體性的互動環境,從而有效實現高質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初中生在充滿趣味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將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實處。
三、信息化視域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借力媒體視頻,提升智慧課堂生動性
開展語文授課時,教師要嘗試從多角度出發,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充滿靈性的智慧課堂。我們都知道,如果初中生能夠對語文這門課程感興趣,就會在心中產生一種“內驅力”,他們會在這種力量的引導下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效率也會有很大程度提升。因此,在授課時,我們可依據語文授課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這樣能大幅提升課堂感染力、吸引力,引發他們對語文知識強烈的探求興趣。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我們可以結合散文內容為智慧課堂增添媒體視頻,初中生可以看到紫色的藤蘿如瀑布般垂落,花穗從上到下盛開、待放,顏色也呈現出一種深淺不一的狀態,感受到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有助于深入領會生命的哲理。初中生觀看媒體視頻時,能夠更好地體會大自然的魅力,更主動地投入到語文智慧課堂中,提高學習主動性,這對其道德品質提升、審美素養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二)增加信息容量,強化智慧課堂教育性
在語文課堂中,由于很多初中生社會閱歷有限,在理解教材內容時存在一定障礙,同時,
語文教材篇幅有限,對一些內容拓展不夠深入,這些都對初中生學習語文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不妨借力信息技術手段,對語文課堂中枯燥的知識內容實施趣味化、生動化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將語文知識更直觀地呈現在初中生面前,打破語文課堂的空間限制,拓寬初中生視野,提升智慧課堂的教育性。
例如,在教學游記《壺口瀑布》時,初中生能夠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意境之美。但是,很多初中生沒有看到過壺口瀑布,這就對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象征的內涵產生了一定阻礙,由于缺乏直觀的視覺、聽覺感知,即使教師的分析講解再精彩,初中生也很難實現情感上的共鳴。鑒于此,我們可以從陜西旅游網站上下載一些視頻,通過影音資料讓初中生了解壺口瀑布的自然景觀及有關的人文生活,實現情感共鳴,這對拓寬其視野,實施德育浸潤有顯著成效。
(三)借助微課手段,增強智慧課堂針對性
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授課質量。在實際授課中,部分初中生在理解關鍵內容時,可能會出現理解偏差、理解困難等情況,這對授課質量提升極為不利。因此,針對一些關鍵知識點,我們可以引入信息技術手段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輔助授課,借助微課手段,可以幫助初中生對關鍵內容進行專項突破。
例如,在教學自傳《太空一日》時,我們可利用微課展開智慧課堂構建,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太空的壯麗景象和險惡環境。通常來說,初中生閱歷有限,空間想象能力較為不足,在閱讀中常會碰到一些不熟悉的術語,比如共振、飛船調姿等,導致很多初中生產生閱讀障礙。鑒于此,我們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下載網絡上一些和太空相關的圖片,并將其制作成微課,為不同圖片搭配相應的視頻介紹,讓初中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更直觀地理解,也能引導他們對無垠太空產生深切向往,激發科學探索欲望。
制作微課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一定要求,我們要對以下幾點提起重視:
其一,微課應確保內容短小精悍。語文課堂的微課視頻都不應該很長,一般可控制在3-5分鐘,過長則不利于初中生集中注意力,過短則難以將關鍵內容融于其中。此外,教師應盡可能精選需要融入的語文知識,并盡可能利用相對簡單的形式將其表達在微課中,這樣能讓初中生在幾分鐘內便了解與思考相應的語文知識。
其二,微課節奏應該比較快。在信息化視域下,初中生觀看語文微課的時間一般會被安排在課前或者課后,若是微課內容不能在一開始就將初中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那么他們很容易在觀看微課時走神。因此,教師在進行微課制作時,可以利用多種方式為微課賦能,重點關注微課開始時的聲音、圖像是否足夠吸引人。語文微課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初中生的注意力抓住,才能起到預想的授課效果。
(四)構建自學平臺,提升智慧課堂自主性
信息化視域下,在智慧課堂中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他們完善自身語文知識體系的基礎。在以往的語文授課中,很少有初中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自主學習中,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在遇到問題時,難以第一時間將其解決,這樣除了會影響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效率,還會對他們的自主學習心態、信心產生影響。
鑒于此,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搭建信息技術網絡平臺,讓自主學習的初中生能夠及時處理相應問題,為其自學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不僅如此,教師還可定期在自學平臺上分享一些精品美文、初中生文章,以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初中生更為主動地學習、思考。例如,在教授《智取生辰綱》后,教師可以將小說《水滸傳》上傳到自學平臺,鼓勵初中生自主閱讀,創作思維導圖,思考主題內涵。初中生借助自學平臺,能逐步完善自身的語文知識體系,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惑進行主動思考,這對其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另外,在遇到問題時,初中生可利用平臺上的“評論”模塊與教師互動,教師可結合問題給予及時解答,他們還可將自己的思考、感悟分享給同學,實現對所學內容的交流,提升自學興趣及效率。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大數據功能了解初中生的興趣點、疑難點、易錯點等,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視域下,若想提升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質量,我們可以從借力媒體視頻,提升智慧課堂生動性;增加信息容量,強化智慧課堂教育性;借助微課手段,增強智慧課堂針對性;構建自學平臺,提升智慧課堂自主性等層面入手,以此在無形中促使智慧課堂的育人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劉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智慧課堂構建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20.
[2]毛彩霞.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梁蘭.智慧課堂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效果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