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梁亞平/.商丘學院外國語學院;.亳州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已經深度融合。從2003-2010年的國家精品課建設,到2011年教育部啟動“愛課程”平臺的精品開放工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再到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的發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上取得了較大發展。在線開放課程取得的成就在我國高等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課程建設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尤其對民辦高校這一特殊主體,如何針對院校自身特色進行課程建設,提升在線開放課程的質量,實現“變軌超車”是一項重要課題。
高速的經濟發展與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使全國各大高校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青睞有加。加之重理輕文現象相對盛行,屬于文科的英語專業因其被視為“語言工具”而被邊緣化(王秀杰,2019)。此外,高校文學課程的教學也陷入困境,課時被縮減,教學效果遇到了瓶頸。慶幸的是,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強調:“英語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英語專業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為核心學習內容,強調人文性質和通識教育理念。”。《國標》對于英語專業學生應當具備較強的英語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標準無疑為英語文學的教學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美國文學》作為英語文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商丘學院而言,《美國文學》課程針對英語專業三年級本科生,開設于第六學期。該校學生的語言功底和自律性方面相較于知名高校的學生較弱。隨著學習能力及知識儲備量的分化,學生專業素養出現較大差異。這導致在《美國文學》的傳統課堂實踐中,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無法參與課堂互動。此外,鑒于美國文學中流派和術語多、作品數量大,基本功薄弱的學生對專業性強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學習動力不強。文學內容豐富有趣,本可使學生提升自身文學素養,但現實中部分學生對《美國文學》課程畏之如虎。相較于《美國文學》傳統教學模式,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僅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而且更加靈活,有針對性,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
商丘學院《美國文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郝涂根、梁亞平教授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為主要教材。該教材針對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特定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精選了從殖民地時期到20世紀末的代表作品。全書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展開,為美國文學發展史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在線課程建設第一步是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設計。優化設計不是網絡平臺上教材的照搬,應當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大部分學生接觸英美文學課程前期待值高。接觸后,部分學生因為流派劃分復雜、專業術語繁多逐漸失去興趣。這要求課程設計時既要降低學習困難,又要滿足學生對文學趣味性的期待。商丘學院的課程結合美國歷史上重大事件和流派的產生設計為以殖民時期文學、內戰前的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時期文學、兩戰之間的現代主義時期文學和戰后文學為基本框架。同時,選擇性針對對不同時期的文學流派及專業術語進行講解。
《美國文學》課程絕不應是簡單文學史的堆積,王守仁教授強調英美文學課應將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上。(王守仁,2002)所以,課程設計也要滿足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期待。“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結合當下學生的喜好和主流價值觀,通過作品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文學素養。此外,也應當把握《國標》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在課程資源方面,注重開發系統、的學習資源(包括視頻,課件、習題、拓展學習資料鏈接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錄制教學視頻首先應當了解學生學習習慣。傳統課堂中,由于學生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教師不會適應所有同學的節奏。在視頻教學中,教師通過知識碎片系統處理做到“碎而不亂”、視頻時長結合實際情況控制在5-15分鐘內,可使學生在建構清晰的文學發展框架下,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性學習,可實現“一網在手,隨地可學”的目的。
對于在線課程而言,教學內容的設計很重要,教學手段不可忽視,在5G時代的當下,00后開始步入大學校園。00后成長于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習慣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其接受信息的模式和學習方式也不同于80、90后們。因此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多模態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情景式教學可以通過原文朗讀、小說的電影改編、表演戲劇精彩片段來實現。這要求教師通過情景教學滿足學生對文學美的感知和期待。
師資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開放課程需要主講教師專業知識豐富、思維邏輯清晰、語言表達生動以及交流互動頻繁。主講老師的資歷、研究能力、威望固然重要,但應更加注重智慧和知識外顯以及出色的表達能力。教師隊伍年輕化是民辦高校的一個特點,年輕教師有其自身優勢,他們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情況下精力充沛、思維模式多樣、看待文學角度新潮。文學課程開放性課程,需要不同的釋義和解讀,年輕教師在見多識廣、知識儲備多、有資歷教師的帶領下積極參與課程建設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在線課程的建設。
早期無論是精品課程、共享課程還是當下流行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課程的建設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課程建設完成后棄之不用,是資源的浪費。參照中國大學MOOC平臺發現,民辦高校的課程相對較少,民辦高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在與名校競爭處于弱勢地位。在選課方面,民辦高校可以在保障本校學生基礎上,拿出毛遂自薦的精神積極向外校學生推廣、宣傳,提高宣傳力度擴大受眾群體。
由于在線開放課程具有開放性特征,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來自全國不同院校、年級,在教學管理和監督上多有不便,因教師很難通過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給與及時反饋,這就要求教師團隊充分利用平臺積極互動交流。例如在進行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的講解前,提前發布公告告知學生學習知識概要和需提前預習的內容。視頻學習后,及時發布并參與課后討論,并評出優質回復者。對于學生視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可以充分利用評論區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同時,教師團隊也應及時解答并參與討論學生疑問,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
近幾年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中不少學者主張放棄終結性考試模式。筆者認為,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不能搞閉卷考試,而應該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應當綜合學生評論的質量和數量、隨堂測驗、作業的完成情況和期末課程論文的撰寫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課程論文撰寫,學生可以選擇課程中特定的文學體裁進行賞析,如詩歌、小說、戲劇等,還可以通過拍短情景劇的方式將對文學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表達的高度。如此一來,美國文學課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又在論文撰寫和討論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
在線開放課程是一項長期工程,優質課程的建設,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搜集素材、錄制視頻、定期更新以及實時互動交流。民辦高校教師課時多、任務重,課程建設應保證足夠的時間保證、資金支持、設備保障、技術投入以打造優質課程。隨著社會發展,學生的審美日趨多樣,課程的建設也沒有終點,課程建設要不斷滿足學生對文學美的追求。交流是有溫度的互動,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互動、結合是我們所有教學人員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