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艷/桂林理工大學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在基本原則中指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家具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梳理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如何在家具設計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展開思考與嘗試。
目前,我國高校的家具設計課程教學思路基本沿用西方的邏輯思維體系,往往重視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知識、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存在較為明顯的知識、技能教育與價值、思想教育分離的狀況,這導致“教書”與“育人”分離。由此所產生的價值取向矛盾、民族情感矛盾及發展傳承矛盾等問題,導致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家具設計精髓沒有得到繼承與創新,中國家具在世界家具領域逐漸失去了活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家具設計教學普遍存在著“重邏輯知識傳授,輕感知能力培養”的現象,由此所產生的專業領悟矛盾導致了學生立體創新思維的僵化。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的家具設計課程變革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家具設計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按照“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的根本要求,將家具設計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將價值引領融入到家具設計課的教學中,能夠發揮專業課程德育的合力作用,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礎。將專業知識與人才教育融合,可以扭轉過去專業課程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德性培養的局面,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家具設計人才需要具備文化傳承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更新課程教學的傳統觀念,通過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國家意識、民族意識聯系在一起,能夠向社會輸送優秀的家具設計人才,不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體現了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和時代需求。
通過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探索家具設計的現代化傳承思路與方法,為學生完成家具設計的傳承和創新提供價值引領和方向。在教學方法策略上,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實施以案例式、討論法教學進行知識傳授,以項目導向式、任務驅動法教學進行價值引領,以啟發誘導法和自主探究法混合式教學進行能力培養。
“課程思政”最顯著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露聲色地傳遞給學生,案例式教學法是很好的一種方法。針對學生受西方家具設計理念影響較多,對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思想關注較少,傳承與創新能力不足的學情特點,在課程教學中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家具設計課程在“中國傳統家具的演變歷程”教學單元嘗試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通過案例式教學法對明式家具造型里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分析,激勵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案例教學中把講故事與案例分析結合,通過對古斯塔夫·艾克、安思遠、菲利浦·德·巴蓋等外國收藏家熱愛與收藏中國家具的故事介紹,讓學生了解明式家具由于其深刻的人文價值深深地吸引著海外收藏人士。通過介紹國際家具設計大師漢斯·瓦格納的“中國椅”設計故事,來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能夠補充家具設計課堂教學課時有限、教學設備不全面、教學實踐演示缺失等不足之處。在家具設計榫卯結構教學部分,以明式家具所蘊含的工匠精神作為融入點,推薦學生觀看“家具里的中國”紀錄片,下載“榫接卯合”APP,通過視頻、手機游戲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通過三維虛擬展示體會家具技藝的和諧美演繹出的造物理念,通過視頻了解中國傳統家具中的精湛技藝,體會明式家具的卯榫結構在工藝制作上的巨大智慧體現出的“格物致知”的傳統科學觀。
項目導向式教學法以明確的項目目標要求為開端,通過多層次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真正做到真信、真學、真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步驟:
在課程開課初期明確課程作業主題——“向優秀傳統文化致敬”。由于教學任務清晰,導向明確,學生能夠在課前的自學過程中自覺收集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料,為家具設計做準備工作。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選擇地進行案例解析,重點介紹中國優秀傳統家具,引導學生學會發現、能夠分析傳統家具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例如,在介紹明式家具“南官帽椅”教學設計中首先導入《論語·雍也》中的名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種強調文與質相協調統一、各個要素和諧共處的“中庸”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傳統家具設計,使得中國傳統家具始終保持著形式與功能并重的價值取向。然后從家具的線性造型、榫卯結構等方面分析“南官帽椅”在家具美學層面的主要體現。“南官帽椅”整體造型含蓄圓潤、不事張揚,比例尺度的統一完整、和諧自然,正是體現了“文質彬彬”的儒家思想。
在真信的基礎上,通過對當代中國優秀家具設計作品、國內的一些家具獨立設計品牌案例的解讀,來闡述當代家具設計師如何進行傳承和創新,使學生建立起文化自信,愿意真學并真用。如現代設計師朱小杰設計的“錢椅”以白描的手法簡潔的將明式圈椅的內在韻味勾勒出來,試圖體現莊子“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的做人處世的藝術。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在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問題的價值取向上,傳承是其本源,超越才是其走向。傳承要求我們更多地去了解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將其內涵轉化為自身的一種素養在設計中自然地流露。超越要求我們在設計中對本土文化肯定的同時,能夠借鑒并吸收先進得科技手段與成熟經驗,形成國際間的對話與交流。
家具設計課程以高校素質教育改革、課程育人質量提升、“課程思政”研究為背景,結合家具設計行業對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和文化傳承能力的需求,以“向優秀傳統文化致敬”為主題進行了教學實踐。學生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設計哲理、形態美學,運用竹藤等生態材料完成家具設計以及實物制作。同學們“向優秀傳統文化致敬”的設計思路多樣化,分別來源于傳統哲學、傳統家具的創新,以及民間工藝、傳統器物的研究,達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的教學目標。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獲得靈感的家具設計實踐作品,設計理念體現了古代先哲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從中國傳統榫卯結構中獲得靈感的家具設計實踐作品,為致敬中國古建筑、家具中的榫卯結構而設計。其中榫卯結構采用鐵與木頭的結合,以鐵為榫以木為卯,改變傳統木構架結構,同時實現榫卯結構與現代鐵工藝的碰撞結合。從中國傳統器樂中獲得靈感的家具設計實踐作品,以竹笛為元素進行家具設計。笛是古老的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吹奏樂器,家具設計中主要取笛子管材、鑲口及飄穗三種元素,作屏風、桌幾、方凳。希望在忙碌的生活細微處,能暫時擺脫煩悶瑣事,靜諳本心,偷得浮生半日閑。
家具設計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如愛國情懷的啟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思維的構建,審美意識的培養、藝術價值的評判等。在后續的課程教學改革中,將會進一步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充分挖掘家具設計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保意識、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教育內容自然、親切地融入到家具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生態發展觀和民族自豪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