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桂
摘要:在高效課堂的教學思想之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是十分關鍵的,這樣可以推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高效進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優化教學思路,推進深度教學進步,實現學生數學素養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措施
引言
深度學習是為了主動發覺知識的內在,也是為了創設知識構架,具備典型的探索性與關聯性。數學深度學習重視的不單單是知識本質方面的縱向聯結,還有關聯層面的橫向聯結。基于此,下文將對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措施進行分析與闡述,旨在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些許建議與思路。
一、借助類化串聯
類化的根源就是對于相同類型的題目,基于相同的方式將其串聯在一起,在數學學習進程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進行自主遷移知識,使得學生經由對比、想象等一系列手段,達成知識的橫向融合。類化聯結,通俗來說就是求同求異,不單單應該明確基礎的概念,也應該可以體悟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聯。高效處理問題,經由類化手段,可以簡化學生對于數學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度,還可以實現學生更加完備地體悟數學知識魅力。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認識比”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圓形,其目標就是引領學生經由數形結合將直觀的分數與抽象的比進行聯結;教師依次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圓平均分為兩份、三份、五份等,將其各自涂上兩種不同顏色,學生依據圓形被平均劃分的份數,分別表示為1:1、1:2等;并且學生們在直觀明確的圖示幫助下,可以更加精確完善地表達出這些比所代表的意義。在這一前提下,教師可以將顏色增加到三種或四種,將學生的思維引領至最深處。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了以前學習過的經驗,因此可以順利將其遷移到三種與四種的比中,推進了思維的深化。學生不單單完全置身于除法、分數以及比之間的立體聯結中,并且可以基于份數的變化達成數學知識經由過程向著結果的轉化。經由直觀圖所顯現的含義,學生自然可以想象到生活之中的三個量的比,可以最大程度體悟到比這一理念之于分數的優越。
二、借助變式應用
學生對于問題的處理過程,就是整體應用現階段具備的知識而進行的多元化實踐。對于學生來說,如若善于學習,就可以自主探究其中的關聯,可以立足于單一的聯系探索更加豐富的知識。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圓柱的認識相關知識時,課本之中所顯現的知識是引領學生認識圓柱的展開圖,尤其是圖中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圓柱體之間的關聯。但是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個難得體悟平面圖與立體圖之間豐富聯結的機會,因此,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機會對其進行延展變式: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兩個大小一致的圓,并對此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如若將其變為一個圓柱,可以配哪些圖形?有些學生認為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還有學生認為可以是平行四邊形。在學生相互討論進程中,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起學生學習欲望。為了驗證這一問題,學生們分小組進行了動手實踐,經由平行四邊形與圓形之間對接,觀察其是否可以組成圓柱。通過這一實踐操作,學生可以發現圓筒的兩端可以與圓緊密連接組成圓柱。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思維走向深處:對于這一平行四邊形來說,與所圍成的圓柱有怎樣的關系。上述教學環節中,選擇以原有教材所呈現的內容為出發點,并對其進行適度的拓展以及合理的變式,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也能夠使學生打開思路,拓展學習方向,實現了知識容量以及思維空間的縱深拓展,而學生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真正經歷一次超越教材的探究之旅,印象更加深刻。
三、強化習題延展
拓展練習的目標在與幫助學生靈活應用數學技能、加深理解知識、開拓高階思維。需要學生可以轉變角度探索問題,對于練習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進行重視。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百分數的應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規劃設計下列鞏固延展練習:某一個班級之中一共有55名學生,教師要求每一名學生購買一本價格為13元的書籍。書店對于購買六十本以上的人給予八折優惠。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可以說出幾種購買書籍的方案呢?你覺得哪一種購買書籍的方案是最合適的呢?”學生在解答這一問題的進程中,自主研究出了多種方案,如學生單獨購買,全班同學一共花費了55乘以13等于715元;第二種方式為班級統一購買六十本書,全班一共花費60x80%x13=624元,這樣在多購買了四本書的同時,少花費了91元。第三種方案為多購買四本書籍,再依據原價賣出,全班一共花費了60x80%x13-13x4=572。通過這些解題方案的探索與分析,學生在這種開放形式的習題練習之下,更加完備高效地將數學知識深度掌握,實現學生學科思維的進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進程來說,其所顯現的不單單是縱向創設與橫向連接,還具備多元性動手實踐,而學生可以在這一進程之中自主體悟與感知,從而獲取能力與知識等較多方面的不斷提升。這種教學方式是更加深刻有效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小檢.“深度”拓展思維,“學習”體驗求知——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1(14):44-45.
[2]李茜,蔣洪,熊應龍,李曉平,羅燕.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高段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