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椅旋
摘要:所謂分層分組教學就是結合學生自身條件及各方面能力對其進行科學劃分,依據不同層次特點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確保每位學生均得到相應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分層分組教學更具備因材施教的優勢。將分層分組教學運用于小學階段的體育跳繩教學當中,根據學生特點及個體差異開展實施相應的訓練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分層分組教學;小學體育;跳繩教學
引言學生之間承受水平不同,且身體素質存在一定差異,在跳繩教學過程中如若為學生設置統一目標并采用相同訓練內容,不僅會導致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各方面具備優勢的學生則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對整個教學效果及學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這種以絕大多數學生狀況為主的教學手段會造成很多學生錯失發展機遇。但是分層分組教學則不同,這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素質水平及潛能為核心劃分為不同階段,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個學生均得到良好發展。
1.分層分組教學的優勢
跳繩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并且形式呈多樣化,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同時對自身條件也有著較高要求,如果采用相同標準開展教學活動僅有部分學生可以緊隨教學的教學進程,但是那些身體素質不高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長期以往這部分學生對跳繩的學習興趣逐漸被消磨殆盡,甚至產生抵觸心理。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并且逐步成為相關人士關注的焦點,上述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充分體現因材施教,與此同時統一的教學手段及衡量標準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1]。分層分組教學根據學生存在的特點并結合其潛在能力,以此為標準將學生細分為不同層次,并依據每個層次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同時將教學效果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另外,因材施教同樣以學生特點和潛質分批進行教學,在為身體素質好的學生更多發展時機促使其不斷提高的同時,增強身體素質較差學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們發現自身優勢及閃光點,采用恰當的方式積極投入學習當中,很顯然,分層分組教學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種體現,在跳繩教學過程中快速、高效完成教學目標,進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應用分組分層教學的有效措施
2.1全方位了解學生
教師要想確保學生分層的合理性需要全方位了解學生整體狀況,例如身體素質狀況、知識接受及掌握能力等,根據實際狀況制定具備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同時進行科學分組,既確保教學的有效性,還能保證各項教學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另外,教師在跳繩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了解到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協調性以及耐力等各方面信息劃分層次,在此基礎上采用適當的教學及訓練方法,如果未了解學生狀況,單一的憑借某一方面特點就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這樣的分組方式有著一定偶然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學難度[2]。不僅如此,了解學生狀況過程中還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配合度,讓教學氛圍更加和諧、寬松,當前了解學生狀況僅僅是分層分組教學的一部分,離不開其他方面的配合。
2.2跳繩教學過程中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
在小學跳繩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方式以便滿足分層分組教學的需求,部分學生可以從跳繩活動中尋找學習樂趣,但是不乏一些學生認為跳繩學習枯燥乏味,并且在對整個班級學生進行教學時往往注重班級整體需求。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單人跳、雙人跳或者多人跳,很多學生認為跳繩不就是用一根繩子跳來跳去,教師可以適當轉變跳繩的長短和粗細避免學生對跳繩學習產生枯燥感?;蛘呖梢圆捎锰K比賽或者接力跳繩等各種方式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跳神活動中,激發學生好奇心,利用分層分組模式開展跳繩教學旨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從不同角度了解和參與跳繩教學活動。
另外,還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確保分層分組教學的動態性,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并積極思考,學生在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而這一探究過程也就是學生發現科學鍛煉方法、尋找鍛煉規律的過程,并通過自身實踐對得出的結論進行驗證。這種教學手段遠比被動學習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更多跳繩技能,滿足其不同的知識學習需求。層次劃分是以該時期學生水平狀況為參考依據,但是應該注重層次劃分的動態化,在開展一段時間的教學及訓練之后,根據學習狀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階段性選拔,及時調整分組,確保教學內容及方法始終與學生需求保持一致。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在跳繩教學中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就像足球教練一樣,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制定戰術、激發斗志,跳繩教學亦是如此需要學生制定教學技術,同時將分層分組教學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為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難度,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的同時,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2.3對學生合理分層,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對于分層分組教學而言,合理分層是將其運用于跳繩教學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與學生溝通后掌握學生個性、跳繩學習興趣、積累的經驗以及實際學習能力和身體狀況等信息,與此同時為學生講授跳繩方法,隨后進行小測驗,將學生在測驗過程中的數量、耐力、掌握狀況等信息完整記錄下來,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層,確保分層的科學性。另外,為了避免某些因素對小測驗產生影響,將學生真正的跳繩水平展現出來,教師可進行三次測驗,但是應該注意,三次測驗不能連續進行應該為學生預留充足的練習和休息時間,根據三次檢測結果計算出平均數,同時依據當前實施的小學生體育測試標準對學生分層,明確學生層次后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及測試成績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3]。
例如在對高年級學生開展跳繩教學的時候,一分鐘跳繩中,男生優秀水平的個數為120個,女生則為132個;良好水平男生為102個,女生為110個;而達到及格水平,男性需要一分鐘跳繩70個,女生為76個,按照上述標準,教師可在三次跳繩平均數高于120個及132個的男生和女生劃分為甲組,分別計算出70與102的中位數及76與110的中位數,將平均數在86-120個的男生以及平均數在93-132分的女生劃分為乙組,將平均數在70-86個的男生,包括71個,平均數在76-93個的女生,包括76個劃分為丙組,而平均是在70個以下的男生及76個以下的女生劃分為丁組,根據劃分層次以及學生狀況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其中甲組學生可進行接力賽、練習連續跳,根據掌握的知識創編新的跳繩方法;乙組學生則練習跳長繩、分組計時跳并互相點評;丙組學生對之前所學跳繩方法進行回憶和練習、與小組內的其他學生相互交流;丁組學生在完成熱身活動后,反復練習本節課教師講授的跳繩方法,并在小組內演示了解自身不足。
結束語
由于跳繩教學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教學內容豐富、充足,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將原本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出來,也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而分層分組教學不僅是新課改產生的結果,更是跳繩教學必須的一種教學手段。將分層分組教學運用于體育跳繩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根據他們各方面能力及水平制定針對性教學內容,不斷提升跳繩教學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讓學生掌握更多跳繩知識及技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優勢和潛能力,對他們個性化發展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林娟.分層分組模式在高中籃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學園,2020,13(24):41-42.
[2]劉丹.分層分組教學在小學跳繩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8):91+93.
[3]殷翻紅.分層分組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跳繩教學的對策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0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