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楷 廖佳


摘要:城鎮體系結構是指在同一城鎮體系中,規模不一、職能不同的各級城鎮的一種結構組合狀態。現在我國大多地域的城鎮體系結構并不合理,普遍存在著區域優勢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城鎮體系結構中各層次體系結構聯系不密切等問題。濰坊市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較為集中的城市體系結構。隨著濰坊市城市體系結構的形成,濰坊城市體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封建社會到解放后,伴隨著城市名稱的變更和城市形態的變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濰坊城市體系結構。
關鍵詞:濰坊;城市體系結構;現狀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舉世聞名的風箏之都,被稱為鳶都,是山東半島城市群中面積最大的城市,南依魯中山區,北靠渤海萊州灣。濰坊地處山東腹地的咽喉,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同時濰坊市區域內各縣市區城市發展相對較快,城鎮化基本與濰坊市市區同步。但在城市化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濰坊市第三產業較弱,中心城區吸引力不夠大,中心地位不明顯,各縣市區聯系不夠密切、互補作用不強,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不夠完善、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因此,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合理研究,有利于濰坊市城鎮體系完善與調整,對濰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濰坊市城鎮體系結構演變
原濰縣城始建于漢代,有些人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在隋唐朝代更變之際,縣城就位于白浪河西岸,千百年來從未更換過。縣城是全縣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最高的行政權力機關,所以地處全城最尊的正北方向。與縣衙并排的是西邊的城隍廟。往南正沖縣城的中心點的大十字口,以此為分界點,把全城分為四隅。其他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機構,則有選擇地分布在縣衙附近或四隅周圍的重點位置上[1]。這便是封建時代的濰縣古城千百年來基本定型的體系規模格局,直到民國末期都變動不大。
解放以后,濰坊市行政區劃多次調整,先后有過濰縣、昌濰地區、濰坊特別市、濰坊市等稱號,并且與淄博的臨淄區和博山區、現在日照的五蓮縣、青島市的膠州市和膠南市、煙臺的萊陽市有過不同時期的合并撤銷。后來設立濰坊地級市;濰坊市區內設立濰城、寒亭、坊子3個縣級區;此后益都縣改為青州市之后,由縣改為縣級市的縣逐步增加到6個。20世紀90年代,濰坊市逐步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奎文區、海洋化工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海經濟開發區等新區。濰坊市現轄壽光市、諸城市等6個縣級市、2個縣、奎文區等4個區和濱海新區等3個開發區,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地區級城市體系結構。
二、濰坊市城鎮體系結構現狀特點
(一)形成了市、縣、鎮分明的三級城鎮體系
濰坊市把城鎮體系結構推進改造工作作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城鎮體系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為很多級別[2]。濰坊市已經發展到城鎮化中期階段,正在逐步建立一個以中心城區為主導區域,以市級中心城市——次級中心城市(縣)——中心鎮三級城鎮發展體系。
(二)以重要交通線為軸,等級體系清晰
濰坊市是山東省內重要的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山東省中部比較古老的物資集散地。濰坊市區域內有膠濟鐵路、309 國道、濟青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方向,益羊鐵路和濰萊、青臨、濰煙等高速貫穿南北,并分別交匯在青州市、濰坊市兩個重要交通樞紐點[3]。在古代,青州市就是齊魯大地上的交通要塞,現在青州市以濟青、青臨高速為交通動力、以膠濟鐵路為連接全國的動力線帶動整個濰坊地區的發展。濰坊市屬山東半島經濟帶中的重要交通經濟帶,一直以來都在利用濟-青高速、膠濟鐵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的等級結構也是城市體系結構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近年來,濰坊市已經建立起來以中心城區——縣市區級體系——鎮級體系——社區體系的完整格局。
(三)縣域城鎮體系發展較快
濰坊市各縣市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在8個縣市中全國百強縣就有4個。因此縣域城鎮體系結構和規模也相對發展較好,減弱了濰坊中心城區對下一級城鎮體系結構的吸引力,使得濰坊中心城區人口還不到200×104人。諸城市、高密市臨近青島市,帶動了本地區的城市發展,青州市、壽光市作為發展較早的縣級城市,依托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城市結構的發展和規模也比較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濰坊城區體系結構的調整和擴大。
參考文獻
[1]濰坊市地方志編委會.濰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56-57.
[2]王立紅.青州市特色小城鎮建設的對策思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25(3):3-4.
[3]孫燕.濰坊公路集疏運中心總體布局規劃研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12(3):5-9.
作者簡介:劉洪楷(1990—),男,漢,山東濰坊,助理講師,本科,地理教學,陸軍邊海防學院昆明校區藏族中學,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