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輝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教學難度也隨之增大。采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創設教學情境,呈現數學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為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實施生活情境教學的策略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法;教學策略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雖然內容簡單,但是對于年紀尚小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難度還是很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數學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不理想。將生活情境法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也能更輕松地理解新知識,將相關知識牢牢掌握在心中。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所謂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適用,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小,對復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主動進行學習[1]。為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生活情境,將其作為傳授數學知識的重要渠道,讓學生通過生活情境去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比如,在教授“單價×數量=總價”這一知識點時,枯燥的數字呈現方式讓學生對公式的理解較為淺顯,難以真正明白這一公式的真正內涵,做題時經常出錯。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情境:周末媽媽帶小娜到超市購物,娜娜買了4根棒棒糖,每根價格為0.5元,那么,娜娜需要支付多少錢?超市購物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比較熟悉的場景,他們會聯系到平日自己的購物情景,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為鞏固教學效果,筆者繼續在課堂上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組織學生用自己的物品充當超市商品,并讓其他學生去選擇購買。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錢。這一活動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各組學生都表現積極,主動參與,獲得較好的學習體驗。
二、在情境中進行對話
新課改后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有所轉變,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同時,師生間要平等的溝通與對話,進而順利完成知識的傳遞,達到數學教學目標[2]。創設生活情境時要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主動感知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循環小數”時,很多學生對“循環”這一基本概念缺乏正確的認知,很難理解這一概念。為此,筆者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循環的概念。在教學中筆者問學生:“同學們,循環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比如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你們想一想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循環現象呢?”學生開動腦筋,積極聯想生活實際后發現了很多循環現象,比如,一周七天、時鐘、四季變化等等。待學生對循環有了初步的認識后,筆者嘗試介紹數學層面的循環,引出今天的教學內容。通過計算“21÷22”、“1÷3”等算式,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理解循環的概念與要點,從而掌握好這部分知識。
三、組織生活情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將知識內化于心
新課改后對教師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講授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并組織一些豐富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3]。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能鍛煉他們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非常有益。在組織數學實踐活動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法融入其中,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全面感知數學知識的真實性與實際價值,從而發揮出數學實踐活動的作用[4]。比如,在講解“認識分米與毫米”的知識點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筆者組織學生進行“量一量”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尺子,測量課桌、文具盒、同學的身高等等,做好記錄。然后對學生的這些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尋找合適的單位,使學生明白分米與毫米的差別。又如,在教學“擲一擲”這部分內容后筆者安排了實踐性作業,要求課后學生與父母共同玩“擲骰子”游戲,將骰子點數的出現次數、擲骰子的總次數記錄下來,并算出每個點數出現的頻率。在上課時學生提交自己的作業,教師要求學生回答:“為何骰子點數出現的次數是不同的?”經過引導與啟發學生就會了解到概率的含義以及概率事件。
總之,通過生活情境法開展數學教學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拉近,便于學生理解這些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春華.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分析[J].學周刊,2015,(9):150-151.
[2]馮順珍.研究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方法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6,(31):165-165.
[3]周秀琴.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J].甘肅教育,2017,(19):105-105.
[4]宋金蓮.小學數學課堂中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4):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