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記
摘要: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高效工具,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進程加快,要求教師活用新型教學工具,由此二者共同推進了教育信息化進程。初中地理課程旨在教授學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知識,從而可為其后續了解我國政治與經濟發展提供地緣性知識基礎,由此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然,形成正確的人與自然相處的觀念,進而實現全面發展。初中地理課程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自然環境處于時刻變化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運用動態性工具以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初中地理;全面發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2-016
在目前初中階段,因為地理科目并非主要科目,其對考試成績影響較小,并且到了高中,其成為選修科目,因此教師對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與此同時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學校及教師應該注重科目間的均衡發展,避免學生偏科現象,由此才可不斷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地理課程并不僅僅是知識的講授,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同地區的不同地理現象,了解地區間的差異,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尊重差異。因此,在當今時代,推進地理科目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活用媒體資源,提高課程展示性
媒體資源是信息高效展示工具,其具有動態性,可以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動態物象,從而吸引觀看者主動了解展示內容。初中地理課程與自然環境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教師僅依靠課本知識以及講解過程,無法引導學生直觀學習以及理解知識。為此,教師應活用媒體資源,提高課程的展示性,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的地形”時,首先教師運用幻燈片中的動畫效果展示中國不同地形的分布,由此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形成初步認知,其次教師運用講解中國地形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促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主動思考,主動記憶,最后教師結合幻燈片以及視頻形式,針對講解課程中的重難點,由此促進學生形成對課程全面且清晰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綜合運用媒體形式,將文字知識轉化為動態物象,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教師的冗余講解。由此可見,教師活用媒體資源,可以有效提高課程展示性,從而將學生注意力吸引至課程內容上,進而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二、巧妙運用微課,提高教學針對性
微課是近些年興起的課堂教學工具,其以視頻形式存在,時間較短且針對性較強,與此同時目前初中地理課程教師過于注重知識講解過程,擠壓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從而導致學生被動吸收知識。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取微課,以替代部分教師講解過程,一方面有效吸引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例如,教師在講解“板塊運動”時,首先教師講解板塊學說,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形成初步印象,其次教師尋找講解地球板塊運動的微課視頻,將其播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思考世界有幾大板塊以及板塊間是如何運動的,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自主思考情況,針對性講解學生的疑問點以及課程的重難點,由此減少教師講解時間,推進學生自主探索,有助于深化其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由此可見,教師巧妙運用微課形式,代替部分傳統講解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并且避免教師“從頭講到尾”,有助于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與改革,從而實現教學成效的提升。
三、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程趣味性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創設的,具有較強的渲染性,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保證其主動學習知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一方面有助于為課程教學增添趣味性,另一方面減少教師準備道具及場景的時間,便捷且高效。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的氣候”時,可創設問答式的激勵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尋找課代表中國不同氣候的典型圖片,并且將其按照辨認的難度依次放置進幻燈片中,其次教師播放幻燈片,要求學生舉手回答不同圖片代表的氣候類型,并且陳述其分析依據,最后教師對回答快速且正確的學生予以獎勵,并且鼓勵未回答正確的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激勵式教學情境,可以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在感知趣味性的基礎上,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從而推進學習效果的提升,進而實現地理課程的高效教學。
綜上所述,首先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信息化進程,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工具,其次初中地理課程是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其學會認知地區差異的窗口,最后目前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方式較為傳統,教學效率遲遲無法提升。為此,教師應抓住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會,正確認識地理教學的意義,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推進初中地理課程進入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翟金鑫.基于"三通兩平臺"的網絡學習空間與初中地理教學融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2】傅金梅.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信息化合作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