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教學現狀和特點,挖掘和提煉課程的德育元素,提出“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思政改革措施:設計學習情境,明確核心素養;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廣義學習;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汽車檢修 工科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102-02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對應。”工科類課程普遍側重實踐內容教學,工科類專業教師是“守好一段渠”的具體設計者和實施者,是落實協同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力量。作為緊跟時代需求、行業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專業核心課程“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讓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教學環節,是教師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以“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為例,探討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一、“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教學現狀和特點
“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是汽車類專業普遍開設的專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此課程需要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設計將各個教學模塊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操作相融合,營造與汽車企業相似的教學場景,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此課程是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尚未做到使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目前,該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教學,輕思政素養、思政意識培養”的弊端。在教學設計上未能深入挖掘課程中的育德元素,在教學中對思政元素的引入過于生硬,容易出現機械化、形式化的傾向。這就造成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的培養脫節,導致課程與思政的結合只停留在課程表面,未能落實到學生的思想深處。這樣的現狀距離立德樹人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對“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進行改革,通過與實際工作任務對接的教學方法,深入發掘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課程育人功能,落實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是典型的工科課程,在掌握新能源汽車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及技能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學習能進一步深入了解純電動汽車的結構原理,能綜合應用知識及技能分析故障、查找故障并排除。通過課程學習,應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見表1)。
二、“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思政改革措施
“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內容具有與汽車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對接的特點,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參與度,提高課堂活躍度,增強師生互動,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等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過程,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一)設計學習情境,明確核心素養
“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是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汽車專業的德育教育、素質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在內容上,本課程將新能源汽車維修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與課程內容對接,通過4個學習情境、11個工作任務(見表2),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學習純電動汽車的基本結構及檢修技能。在教學過程中,相應嵌入典型案例分析、優秀人物事跡分享等思政內容,即可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最終達到培養德才兼備學生的目的。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廣義學習
“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優化平臺資源和精心設計平臺學習活動,讓學生保持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興趣盎然,實現學生線上線下的融合學習,促進學生形成線上線下學習模式的新常態。
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資源(PPT、視頻、預習任務等)、平臺學習討論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保持學生自主學習熱情。課中,通過教師梳理知識點,精心設計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中的切入點,政治思想與學科知識深度融合,達到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課后,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推送微課視頻、熱點討論、思政案例等資源,通過教學平臺的統計數據分析,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為后續政治思想與專業知識內容的提煉與優化提供依據。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促進學生發展
考核學生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學習以及改進教師教學。“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建立多樣化評價考核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既要關注學習過程、學習成效,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堅持科學評價與人文評價的統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用科學標準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成效,了解學生實際學習和發展情況,有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根據“純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與檢修”課程標準,結合實際工作崗位操作規范標準、“1+X”證書制度汽車運用與維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車)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三標準”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達成情況。科學標準評價范圍包括線下的任務解決方案制訂及實施、設備及工具使用、數據測量及分析等,線上教學平臺的資源自學、作業、單元測試、互動討論等,促進學生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用人文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人文評價相對來說是開放性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社會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組織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安全意識、工匠精神等。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還可以鍛煉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總之,課程思政是通過學科滲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引領學生價值導向、提升學生道德素質,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的重要手段,是落實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教學育人的作用,認真思考,深入挖掘,不斷提煉,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彰顯專業課程的育人功效。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日臻完善,將會形成真正的協同育人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朱麗花.現代書院制下本科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9).
[2]楊青,何科宇,陳小長.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1223”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為例[J].廣西教育,2020(5).
【作者簡介】楊 青(1976— ),廣西南寧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汽車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