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詩


摘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處于關鍵位置,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是語文素養培育的重要環節。評價有多種功能,其中反饋功能最為突出,因此,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可以高質量地運用評價的功能,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提升。在開展閱讀教學前,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薄弱能力進行提升;教學后的閱讀能力評價也有助于教師改善教學環節,提升教學質量。閱讀能力有哪些構成要素,一線教師如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評價;評價內容
一、閱讀能力評價方案的理論依據
(一) 閱讀能力的理論基礎
在設計閱讀能力評價方案之前,要知道什么是閱讀能力:作為一種在高校學習乃至今后發展的重要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其未來的學習狀態和成效。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的一環,也是學習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通過閱讀來學習”這一理論也被多次提出,因此,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科甚至是其他學科中重要的能力。[1]建構主義閱讀能力觀認為:閱讀能力是一種語言意義的延伸,要在語言的環境中進行。因此,閱讀能力的影響因素就包括:先行組織者、能力傾向、認知過程、教育環境、認識論、個人發展、教學、等多種因素的作用。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閱讀過程中,要進行理解、想象、分析、綜合、判斷等多種思維活動,這些思維活動也是閱讀能力的關鍵,同時也是閱讀素養的外在顯現[2]。PIRLS項目認為閱讀能力是一種理解和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PISA也認為學生 在閱讀時會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就是在用理解,運用,反思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增進個人的知識,發展個人的潛能,參與社會。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指學生閱讀時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包括語言和文本知識、元認知知識和運用多種思維活動的能力。
(二) 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
上文提到,閱讀能力受認知過程的影響,我們知道布盧姆的學生安德森為代表的一些心理學家把認知過程分為六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其中《考試大綱》將語文能力劃分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和鑒賞評價”這幾種能力是由低到高層級排列的[1]。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同樣有識記、理解能力,最后兩個運用和評析能力是與考試大綱的能力相近的。夏正江[3]根據默蓋爾教授的研究:認為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細分為多種能力,包括:閱讀概括能力、評價能力、語感能力、閱讀遷移能力等。學者這樣的分類,是將大綱要求的能力進一步細分,教師可以更好把握教學內容,尋求貼合的教學方法。因此閱讀能力評價內容也可以根據運用來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來確定。
結合第一節閱讀能力的定義和上述理論,可以將閱讀能力分為本體性閱讀能力和相關性閱讀能力。本體性是與閱讀直接相關的能力,從閱讀的定義可知,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是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的,在閱讀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理解作者的表達的含義,因此理解性的能力必不可少。此外,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夠賞析文章中的美,因此探索性閱讀能力可以作為拓展性的要求。
二、閱讀能力評價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水平,準確的閱讀教學評價,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一線教師如何確定評價標準,檢驗學生的學習和檢測教師教學的有效度,本文結合課程目標和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對初中閱讀能力評價內容作出分析。
(一) 初中閱讀能力評價內容
課程標準閱讀目標分析:
課程目標按縱向劃分的話,分為總的目標和階段目標;橫向劃分,可分為識字與寫字目標,閱讀目標,寫作目標,口語交際目標,綜合性學習目標,由此取階段目標中第四學段的目標和橫向目標中的閱讀目標,可得出下表:
(二) 閱讀能力評價方案的指標體系
根據上表課標要求的階段閱讀能力,在根據前文閱讀能力的結構,進一步對初中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分析,得出初中閱讀能力評價的具體內容。
該評價框架對初中語文閱讀能力進行了分類、分層,根據課標對閱讀目標的要求,對每個層級的能力進行細化描述。首先,閱讀能力貫穿于閱讀活動中,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去理解文本的意義,同時還要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幫助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所具備的閱讀能力可以分為與自己知識經驗相關的本體性閱讀能力,還有有助于理解進一步拓展的相關性閱讀能力。培養本體性閱讀能力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獲取和積累語文知識,進行知識性閱讀,還要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分析,運用,評價,進行理解性的閱讀。因此,本體性閱讀能力進行進一步劃分,分為上表中A,B,C,三種能力其排列根據布盧姆和安德森的認知過程理論由低到高進行排序,呈現遞進關系。其中知識性閱讀能力(A),是有關于語文學科的知識,是學生在這一階段所要習得的必備語文知識。這一能力主要取決于學生對這一階段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在評價時,注意學生對于某一語文知識點的理解,而不是機械式地背下概念,因此要注意靈活地考察,如,隨堂提問,舉例說明等。理解性閱讀能力(B)和探索性閱讀能力(C)可以再細分為:信息提取、領會理解、分析概括、解釋推斷、賞析能力、評價能力、創新能力,這七種能力是有高到低按層級順序排列的。閱讀能力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語文基礎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體驗感悟能力,因此知識性閱讀能力(A)下就排序為理解性閱讀能力(B)。理解性閱讀能力是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所要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的理解性活動,也是基礎性的能力,是能進行接下來探索性閱讀能力的基礎。探索性閱讀能力(C),在初中階段可作為拓展性的能力來培養,為高中階段甚至終身的閱讀打下基礎。如果說理解性閱讀能力是針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那么探索性閱讀能力就是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是學生結合自己閱讀經歷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結合讀寫訓練,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可以看出B1至B3,C1至C3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環環相扣的,這也要求我們在評價時也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最后的相關性閱讀能力是由自動化閱讀能力、朗讀能力、默讀能力、瀏覽檢索能力組成,有助于本體性閱讀能力的形成。學生對于這幾種能力的運用是有一定策略的,能清楚因為什么閱讀取向而采取何種閱讀方法。
以上的能力可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堂檢驗,不一定是要通過考試這單一的評價方式。教師在運用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評價,此處就更需要全過程的評價,包括教學前評價,教學中評價,教學后評價。而且能力的培養不是直線式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每一次的訓練和講解都是對之前習得的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每一項能力的細則內容對應第四學段課標的閱讀要求,該要求也是層層遞進的,但本文只針對第四學段,因此沒有一一列出,教師進行測量時也要注意各個學段的銜接性。不同學段對于同一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是該能力的逐漸深入。教師在進行能力評價時,要注意其遞進性,步步落實,步步到位。除此之外,學生還要能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方法的習得也同樣需要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教學時也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教授,逐漸將閱讀方法轉化為自己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利用閱讀能力相關理論結合語文課程標準進行閱讀能力評價的一個構想,一線教師仍要在評價閱讀能力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閱讀能力的評價,找到切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那么閱讀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顧之川.高考語文閱讀能力考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7(09):93-96.
[2]劉晶晶,郭元祥.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內涵、構成及測量[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5):69-75.
[3]夏正江.試論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層級結構及其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1(02):8-13.
[4]莫雷.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發展特點[J].心理學報,1992(04):34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