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小學是學生養成基礎道德素養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這一階段開展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眾多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放在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記憶上,忽略了學生對理論化課程知識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活化情境的構建策略,以期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成效,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境;構建策略
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情境的構建,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是思想特點,探求學生生活與道德與法治課堂之間的共通之處,推動生活化教育案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使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呈現出新面貌,幫助學生建立起生活內容與個人實際的有效聯系。但是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眾多教師對生活化情境的構建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有限。由此可見,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形式,建立生活化的課程情境是極為重要的。
一、發掘生活知識,引用生活素材
小學道德與法治不僅僅是課程知識,同時也是學生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個人行為標準。通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研究可以看出,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學生難以形成情感共鳴。所以,很多學生在進行知識記憶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健忘、張冠李戴。那么在長期的理論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被消磨。其實,教材知識內容與學生個人實際生活是有且密切關聯的。那么教師可以從學生學習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引入不同的生活素材,在增強數學課程直觀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就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情境:首先是周末一家人出門游玩,馬路上的紅綠燈;第二是上課鈴響了,學生們紛紛會到自己的課桌上;第三是在升國旗的時候全體敬禮;第四是大家參加學校的體育運動會的情境等等。由于相關的情境都來自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學生很容易就形成情感共鳴,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展思考,理解規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發掘生活知識,引用生活素材,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創新生活體驗,豐富學生心靈
構建生活化的課程情境,是需要學生用心體驗的。生活化情境的構建既可以幫助學生明白課程內容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個人心靈。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一直采用“案例講述+理論知識講解”的課程教學模式,對學生內心情感的發展不夠重視,那么為了改變這種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包含生活內容的教學視頻,以視聽化的內容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情境,從而在豐富學生心靈的前提下,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科技發展,造福人類》的課程內容時,我并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述現代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而是應用線上博物館的形式,帶領學生參觀不同的科技內容,我在此過程中對不同的科技成果進行解說,為學生普及不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不同科技內容、科技成果的探索過程以及與我們生活的有效聯系,從而豐富學生的心靈。
三、組織生活實踐,提升道德素養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無論理論教育設計的多么全面,構建生活化的課程情境都需要學生參與到其中進行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夠形成直觀的理解,實現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的有效提升。但是在現階段眾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重視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理論講解為主。很多教師認為每節課程中的教學時間有限,組織生活化的實踐內容比較耽誤課堂節奏。針對這種問題,我們要立足于小學生的理解特點,設計一些特點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我和我的家》這節課程的主要內容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了“今天我當家”的課堂游戲活動,主要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扮演父母的角色,開展不同的“家庭生活”,無論是洗衣、買菜、做飯等家務活動,還是“工作”活動,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樣,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十足,但是當他們上手之后,發現不同的家庭事物都有不同的難度。通過這樣的生活課堂活動,學生們能夠明家庭的重要性,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從而實現個人思想的發展。
結語:
綜上,在新課標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構建生活化的課程情境是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的重要方式。推動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構建,需要教師在課程內容中添加生活素材、創新學生的生活體驗、組織相應的生活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夠有效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的提升,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建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新課程,2021(43):158.
[2]李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3-4.
[3]韓俊琦.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探索[J].成才之路,2021(3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