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本瑜
摘要:近代史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占據了很大比重,學生在學習了近代史后,會了解到中國近代遭受的苦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在教學環節利用好史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中國近代史教學效率。本文從能力培養、情境創設、思維發展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史料在中國近代史教學環節的運用途徑,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近代史教學;史料
稍微了解一點近代史的都知道,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學習近代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國家當前的性質和民主富強的重要性,對青少年學生更是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而近代史知識又是比較復雜的,學習近代史必須要借助相應史料輔助,才能理解近代史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
一、借助史料創設學習情境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這是由于教師在教學環節一味應用講授教學法,將抽象的歷史概念灌輸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抑制。為此,就需要教師借助動態化的史料,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洋務運動”時,如果按照傳統的講授教學法,教師將“師夷制夷”“中學西用”的抽象概念灌輸給學生,學生很難感受到洋務運動背后的社會和時代意義,僅僅當作一場學習西方技術的普通運動,整體學習效率也無法得到保障[1]。因此,在課堂上筆者制作了一個剪辮子的小動畫,學生在觀看動畫的同時,也了解到當時清朝人全部都留著小辮子,正是洋務運動的開展,讓中國人擺脫了落后的習俗與思想。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對比新式與舊式課堂的課程表,讓學生意識到洋務運動對教育事業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將有關洋務運動的一個個史料展示給學生,我國的第一條鐵路、機器織布局的建立等,真實的史料讓學生能夠站在全面立體的角度去看待洋務運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文本的表述,了解到洋務運動背后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情感上向學生進行滲透。
在觀看史料的同時,學生也能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相應問題與質疑,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具體環節中,在探究與解答問題的同時,又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理解。借助視頻、動畫、圖片等史料的運用,豐富近代史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創設高質量的學習情境,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利用史料發展學生歷史素養
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歷史知識有目的開展研究,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思考、分析,在此環節也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歷史素養。我們仍然用“洋務運動”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如:“洋務運動能否帶領中國走向富強之路?”學生雖然知道答案是不能,但對背后的實質原因了解仍然有限,教師在教學環節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富強的基本條件,結合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對比,分析洋務運動最終失敗的原因。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學生就能發現洋務運動時期我國的基礎工業發展緩慢,并且集中在北方地區,畸形的洋務運動必然會導致失敗。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不能用主觀的態度去推測,而是要結合真實的史料,有證據的去論證、分析。教師借助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在近代史教學中應用史料,也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通過史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學生為中心是當前主要的教育理念,近代史教學的開展也要結合學生的關注點和喜好,選擇相應的史料去解讀一個個歷史事件,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戊戌變法”的教學環節,教師就可以借助康有為、梁啟超等中心人物搜集相關史料,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閱讀與分析。結合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相關史料,嘗試站在多角度去分析與探索。實際上近代史的人物本身都非常值得挖掘,對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挖掘一個個人物的相關史料時,學生也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念,并且像看電影一樣從全面、立體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對近代史的學習興趣。
四、基于史料發展多元化教學方法
教學是基于教學內容的師生互動,而史料教學的開展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深入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環節可以嘗試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結合一個個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探究任務,也可以引導學生模擬實際的歷史現場,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也讓學生帶入到不同的角色當中,過一把“歷史學家”的癮。在實際教學環節,近代史史料的引用更多是基于教材內容的引用,教材中的史料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提及。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史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解決問題,將問題探究法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如,“祖國的統一大業”教學中,教師將《鄉愁》這首現代詩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一個個詩句,在此基礎上閱讀史料“陳水扁與李登輝的態度活動”,進而帶領學生探究祖國和平統一的意義。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歷史知識和事件全面的展示給學生,借助史料深入解讀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歷史知識,從根本上提升近代史的教學效率。
結束語:
中國近代史教學需要教師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學生的歷史素養,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史料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推動學生后續的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恒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實踐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7.
[2]李霞.中學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