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粟芬
摘要:在初中階段教育中,針對中學生展開德育教育能夠使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得到如細雨潤物般的教育引導與關懷。學校充分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凡是開展教育教學引導工作,做到德育教育為先,立德樹人,使初中生在美好的中學時光不但能夠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在德育光芒的照耀下把握人生路,知曉自身對家庭、社會的意義,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修養的優秀青年。
關鍵詞: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初中生思想發展已然接近成年人,對待學習、生活有自己獨立的認知,他們有夢想、有追求,也有苦惱和沮喪。每個初中生都展現其個性發展的特點,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面對每個獨立的個體,所展現的是德育標桿與一個個鮮活靈魂的互相丈量與對話。初中德育教育應結合教學現狀展開反思與探索,明確德育之于學生終身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實現更有方向和針對性的有效教學。
一、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理論,輕實踐, 學生對德育認知不夠清晰
雖然德育教育一直是中學教育的重要工作,但實際上的中學德育教育實施過程常常較偏重理論教育,而對德育的理論聯系實踐、強化學生德育認知的具體教育引導則較少,或者說學生的德育認識多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沒有上升到通過所學習的德育知識有效地指導自身學習與生活,通過德育所學在與他人相處或者見證一些社會現象能夠明白道理、辯證是非等。中學德育教育需要沖破傳統的教育方式,本著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重要原則做德育教育的不斷探索、創新與實踐。
(二)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支撐,德育教育工作常淺嘗輒止
中學德育教育偏重理論,教學過程更多的是知識理論的傳遞,使得很多學生認為接受德育教育就是類似思想政治類學科的教育。為了展開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德育進行科學的認知,不能將德育如數學、語文一樣歸類到固定的某一學科,而應從多視角對德育進行全面認知[1]。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其聯系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是一種優良品德的彰顯,也是積極、正面精神的傳遞。但實際上,中學德育教育中,很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支撐,學生學習德育興趣缺乏,沒有形成良好的德育內化。
二、初中德語教育工作有效進行的策略
(一)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參與中深化德育認知
中學德育教育中,為轉變德育教育困境,彌補教育缺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德育理論知識積極引導學生聯系實踐,以德育知識衡量、反思、踐行生活與學習,對社會現象等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判斷。通過德育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真正將德育知識內化為動力和精神,支持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品德素養,做家庭、校園、社會中更加閃閃發光的優秀有為青年。如結合德育理論所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為學生展現生活真實案例、社會德育教育事件等,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根據德育理論所學具有批判精神等重要能力,培養高尚思想品德與正確價值觀的可貴精神等[2]。如當前網絡直播平臺備受人們喜愛,其中很多自媒體作者抓住人們的同情心理,制作幫扶、救助生活貧困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短視頻。教師為學生展現案例:某短視頻博主A為博人眼球,引發觀眾同情心,找到大山里一對生活貧苦的留守母女。錄制為留守母女收拾雜亂的家,幫其購買生活日用品,還為其留了錢。視頻一經發出便接收到一眾網友的好評和贊許,視頻點擊量50萬+,已形成不錯的反響。可是后來該視頻作者被爆出根本沒有對這對母女實施幫扶,所購買的物品僅為空紙箱,所給予的錢在錄完視頻后又要回。根據事實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德育所學分析該博主的行為,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反思?教師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與討論,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么辦?”從德育角度分析,提升學生的感知力、判斷力等,從而達到更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利用學科教育發掘德育信息,有效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生活處處是德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挖掘不同學科德育教育的優勢,培養學生對德育更全面的認知,提升學生德育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如語文學科教育無不透露德育教育的內容、展現其濃烈的德育情懷。從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詩詞創作中體會革命先驅為國為民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從朱自清的文章里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體會親情的偉大,不求回報的付出;在富饒的西沙群島徜徉,感受祖國大美河山,亦知曉我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通過學科的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深化學習,使德育如春風化雨般感化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青春肆意、熱情豪邁的年歲里更加明確身上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以德育所學、所感為標桿,不斷努力前行,去實現夢想、創造價值。
(三)注重德育氛圍營造,使學生浸潤在德育教育的氛圍中
學校還應注重德育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在充滿德育氛圍的熏陶中升華德育理解與認知,做有思想、有品德、有獨立精神人格的優秀青少年。以班級為單位,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現象以及重要傳統節日等進行環境布置、開主題班會等。如端午節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教師從歷史教學入手,以故事的形式介紹為何端午節人們要包粽子?寄托了人們怎樣的情感?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德育學習和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德育觀點和態度,實現德育的有效教育。學校層面要更加注重校園德育文化營造,除了校內宣傳等形式外,還應定期開展大型德育活動,包括演講、朗誦、繪畫、歌唱等,從而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逐漸將德育精神根植內心。
結語: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思想、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教育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從契合學生理解、認識與接受的角度出發不斷探尋德育教育新路徑,培養新時代心中有德育精神信念、有理想并有能力和毅力不斷前行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葉. 立德樹人 潤物無聲——靜寧一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紀實[J]. 甘肅教育, 2020(18).
[2]王素霞. 創新思路,立德樹人——新時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芻議[C]// 2020萬知科學發展論壇論文集(教育管理篇).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