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娟
摘要:歷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常被列為“不受重視”的學科,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態度也是冷淡的。本文以少數民族地區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困境,提出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鄉土歷史的發現與挖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歷史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少數民族;初中歷史;應對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中,歷史常常被作為“副課”,在中考所占分值比例比“主課”低了不少,而且歷史主要是對已發生的史實的介紹,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師生間可能存在語言交流的障礙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歷史課堂的效果差強人意。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分析清楚教學現狀,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困境
1.教師對歷史教材的依賴性太強
少數民族地區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有很多鄉土的歷史資源,但部分歷史教師沒有考慮到教學環境的特殊性,而是一味地遵循教材,過于依賴歷史教材,不善于從周邊尋找案例,內容和形式上過于單一和簡單,使得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沒有建立起緊密地聯系,無法在學生中形成共鳴,導致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低下。
2.教學評價體系的缺陷
學生從小生長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對鄉土歷史不可能沒有興趣,并且很多學生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從他們內心也非常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淵源。但是,長期以來歷史作為“副課”存在,歷史學習的時間一再被壓縮,導致教師上課就是“滿堂灌”的形式才能完成授課任務,何談挖掘本土歷史呢?其次是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很少有實地實踐的機會。如果學生能有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讓他們在考察中不斷地追尋民族歷史,那將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社會對少數民族歷史的不重視
民族團結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礎,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是前提。但整體上看,整個社會對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歷史教材中很多關于少數民族歷史的資料都是作為可讀、可不讀的資料,讀不讀完全取決于學生的興趣。而且在少數民族地區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使得民族與民族間的交流受阻,有些初中生對自己民族的歷史可能比較了解,但對于同學所屬的民族就不是那么熟悉了,這導致了在運用民族歷史時困難重重。
二、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對應策略
1.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國家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充分應用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理論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休息日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村寨,或自己查詢資料,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并將其進行歸類整理。比如,參觀彝族村寨時,了解村寨的命名、民居類型、民俗文化和民居的變遷等,諸如此類的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增加歷史知識的儲備,靈活自如地應用到歷史學習中。
2.教師應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
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師自身有過硬的專業素養,當然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教師除了必備的歷史知識外,還需要能對民族歷史資源利用進行不斷的反思,需要能游刃有余地應用當地的歷史資源,能與其他歷史教師建立合作關系,一同挖掘鄉土歷史資源,豐富歷史課堂文化。
3.教學評價體系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
陳舊的教學評價體系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只注重成績,而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要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引入“多元化”的思想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這三方面進行優化。在評價主體方面,以往就是領導通過現場聽課來評價課堂效果,但卻忽略的課堂的受益人群——學生的感受。而教學其實涉及到家校雙方,從學校層次應該有領導和教師評價,從家庭層面應該有學生和家長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助于使評價結果更全面、更客觀,考慮到不同群體的意見,使教學活動能更加地親民化;在評價內容方面,要注重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授課過程、課后鞏固、實踐活動開展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素養的培養等。評價內容的細化更加有利于對整個教學環境的監控,了解問題之所在;在評價方法方面,以往評價都是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的,但大多數人對調查內容其實并不熟悉,并且這種調查方式不太正式,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采用互聯網方式與家長連線,告知家長基本的教學情況,再請家長評價。但對于工作非常忙碌的家長,可采用紙筆評價方式。
4.立足鄉土歷史,挖掘鄉土歷史
學習歷史首先從收集身邊的歷史資料做起,少數民族的歷史資源豐富,并且也非常有特色,保留至今。對鄉土歷史資源的收集,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地理傾向性和情感認同性。在挖掘鄉土歷史時,學校作為主體單位,獲取鄉土歷史資源的途徑比較多,獲取的資料可以與學生共享,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考證,除此之外,在部分少數民族的學生家庭中,可能就會有圖騰或家譜之類的資料,可以動員學生收集。這不僅能改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態度,而且也能讓學生家長參與其中,提升家長的重視程度,在一個充滿了歷史氛圍的環境中學習歷史,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
三、結語
與大城市相比,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相對來說是薄弱的,可是少數民族也有自身的優勢,少數民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歷史教師要厘清現實,采用合理的策略,發揮少數民族的優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錢蕓.鄉土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與涵養——以晚清云南少數民族反侵略反封建斗爭史為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學研究),2019,(6).
[2] 龍智慧.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試題與研究,2020,(12).
[3] 伍臣斌.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科普童話,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