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金鳳
摘要:我們正處于一個大閱讀時代,閱讀需要一個人具備較高的識字量和內涵基礎,這個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更大的責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過程是一個認識世界、提高思維能力、體驗真善美以及搜集各種多元化信息的過程,可以讓一個人與外界進行交流。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為例,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效果要提升就需要挖掘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文將以橫向分層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希望可以激發小學生對于閱讀興趣的積極參與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橫向分層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致力于讓學生獲得較高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等,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閱讀在能力培養方面更加深入。橫向分層閱讀是一種將相同規律內容的閱讀材料放到一起進行閱讀的模式,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分層閱讀找到一些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更好的提升閱讀素養。小學生在閱讀方面表現出不同的分層也十分普遍,這是一種客觀事實,老師不能忽視也不能過于在意,做到針對性教學,實現分層教學也是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下面則展開具體分析。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智力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理解能力、注意力等也有了明顯改善,尤其是對于社會上各種現象可以更加客觀的理解,但是畢竟每個孩子之間還會存在一定的個性差,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特點,具體如下:
第一,閱讀能力存在差異性。例如有些高年級的小學生思維能力比較強,對于文字也比較敏感,這類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比較強,相反,其他孩子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閱讀質量較低。同樣一本書有的孩子可能可以迅速閱讀結束而且加以理解,有的孩子可能就存在一定的閱讀障礙,不能夠理解重點內容,老師應當客觀看待這種不同。
第二,閱讀興趣存在差異性。每個孩子對于同一事物的興趣程度不同,在閱讀方面亦是如此。例如,有些高年級的孩子對于帶有推理性質的閱讀素材比較感興趣,有的孩子對于寓言故事比較感興趣。對于感興趣的閱讀素材他們往往表現出更好的興趣,當然閱讀質量也就比較高,但是如果是不喜歡的閱讀內容往往就比較排斥,也無法實現拓展性閱讀以及閱讀能力提升。
二、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閱讀中實施橫向分層教學的策略
分層教學是為了更好的進行精細化的教學,層次化的教學,因此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和閱讀品質提升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結合學生的閱讀特點來進行橫向分層閱讀教學呢?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針對閱讀能力不同的學生開展橫向分層
小學班級每個班的孩子在五十人左右,孩子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例如課堂表現不同、回答問題積極性不同、閱讀興趣不同、寫作能力不同等,那么根據這種不同性就可以對其進行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采取的閱讀教學模式也是不同的。具體而言如下:首先,閱讀速度分層。為閱讀速度較快的孩子在同樣的時間內多布置幾篇閱讀量,讓他們時間可以利用到最大。對于閱讀速度慢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少閱讀幾篇文章,這樣就可以讓速度快的孩子吃得飽,速度慢的孩子不急躁,量力而行可以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去慢慢品味閱讀素材;其次,閱讀理解能力不同。對于閱讀理解能力較好的孩子給他們布置幾個閱讀理解的題目,例如修辭手法,經典名句摘錄等,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孩子可以布置一些淺顯的思考題。
2.針對閱讀興趣不同的學生開展橫向分層
小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興趣往往也是針對不同閱讀內容而言,但是書籍的種類繁多,因此可以進行篩選和分類。新時代教學目標是希望可以培養有實用價值的人才。因此可以針對這種不同的興趣展開差異性的教學。課堂上的分層閱讀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閱讀需求絕不是課堂閱讀所能滿足的,因此本文認為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閱讀興趣進行橫向分層教學。具體如下:首先,老師可以先做一個問卷調查,初步了解每個孩子的閱讀喜好,然后針對性的為孩子挑選書籍。然后讓孩子們根據老師的引導來進行相似書籍的閱讀,并且為了督促孩子們高效閱讀還可以讓每一個孩子制作閱讀單,將自己感興趣的,已經閱讀的書籍進行登記,這樣的教學引導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們的主動性和思考能力提升。讓他們的興趣發展為閱讀能力提升的源動力。除此之外,還可以按照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分類閱讀比賽,讓不同層次的孩子找到適合自身的比賽進行閱讀能力的展示,從而更好互相切磋助力彼此閱讀能力提升。
總結
綜上可以看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助力良多,因此老師應當探討更為高效的閱讀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讀有所得,讀有所獲。本文也對此展開分析,分析了如何進行橫向分層閱讀教學,讓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在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提升,希望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廉翌.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的教學方法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10):73+75.
[2]張哲.關于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教學的思考[J].科幻畫報,2019(10):155.
[3]劉愛云.芻議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中的橫向分層教學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9(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