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成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挖掘生活中的教學元素,結合時事政治,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改;教學探究
引言
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首先要具備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礎上再去談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求最終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益。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較為陳舊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著較強的理論性,在面臨中考的壓力之下,學生對于純理論的學習很難有興趣,而且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采用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更使得學生無法感受到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和學生的互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以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二)對教學理念理解不深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了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認識,理解過于片面,不能夠真正地認識到課程改革的目的,從而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有的教師過于形式化,導致只重視表面現象,而不重視課程改革的本質,在教學改革中只是形式相似,而缺少本質的改革,無法真正地提升課堂的有效性。還有的就是全盤否定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絕對化,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科特點。例如,教師過于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不論教學的內容是否適合。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理解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沒有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新課改背景之下,學生和教師的課堂角色都發生了變化,這對教師如何發揮引導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但是由于受到教師自身水平的限制、各種客觀因素的約束,在實際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被采用的更多,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并沒有充分地發揮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這對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不利的。
(四)教師不重視學生的差異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對象,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能力、年齡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導致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年齡相同,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會有所不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尤其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思維、興趣、認知能力快速發展,有著更多的變化,較大的差異性。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于站在教師的立場考慮問題,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目標,更多是面向全體的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一味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雖然教師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但是并沒有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提升,這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師生互動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過往的教學時代,教師習慣使用以自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至于目前的教學時代下還有許多教師沒有認清課堂上的主體角色是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生實施“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氛圍一度枯燥無比。因此,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課堂主體意識,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下有效吸收道德與法治知識,實現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目標。
(二)直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創設直觀情境在已經成為目前被廣大教師所頻繁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且該教學策略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的落實調動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加以引導,從而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完成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教學任務。
(三)聯系生活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實施與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將教育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已經成為當代教師所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并且各科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從現實生活中所提煉出來的學科自然不能排除在外。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善于以聯系生活的教學策略展開課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具有現實價值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達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設計問題的模式一直存在,但是有不少教師沒有將問題設計得合理,通俗地說也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所設計的問題不在學生可以理解的范圍內,以至于消磨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還有的教師將問題設計的偏多,結果導致了學生厭煩的探究態度。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懂得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設計合理的問題,刺激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海洋中,從而實現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自身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讓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與新課改的要求相符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黃佳妮.淺談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沖學教學參考,2017(34).
[2]程煥明,郗富亮.簡析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