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林
摘要:核心素養是新時期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途徑。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還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將簡要闡述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并結合培養核心素養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核心素養下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以期促進初中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教育思想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只局限于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歷史史實,更在于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歷史、辯證分析歷史的能力,通過歷史知識傳授與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利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明確歷史核心素養內容和意義,探索核心素養下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對于提升歷史課程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歷史能力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對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新課改背景下,學者對初中歷史學科提出了以下五點核心素養:歷史理解,即將對歷史事實的認知內化為對歷史含義的了解和把握,從而形成人文價值理性認知和感性體會的能力;史料實證,即通過細致的檢驗和分析,獲取客觀、真實、準確的歷史信息,并形成根據史料信息還原和構建歷史真相的意識和能力;歷史解釋,即以情感理解和理性認知為基礎,形成對歷史現象和事物機械能給客觀判斷與科學分析的能力;時空觀念,即對史實與特定時空信息之間關聯的觀察、判斷和分析的意識和能力;歷史價值觀,即將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進行辯證統一,形成追求高尚歷史人文價值取向的意識和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兩方面的教育意義。
一方面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其歷史辨析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歷史辯證思維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該素養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歷史辨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夠讓學生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從而對歷史事實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初中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想要形成整體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并明確不同層次的意義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在這個環節匯總,學生很容易產生學習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而通過培養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歷史辨析能力,能夠有效弱化其學習難度,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體驗感,從而是教學質量與效果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空間。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也是塑造其良好自我認知、培養自我完善能力的過程,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往往局限于教材或教師劃定的范圍內,導致獨立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比較欠缺,不能真正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通過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可以使其具備主動質疑、獨立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讓其真正感受歷史的魅力,拓寬歷史學習的視野與空間[1]。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核心素養培養缺乏重視
該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從學校的層面分析,目前很多中學都沒意識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沒有將其納入到教師日常教學體系中,不能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宏觀層面的保障,從而嚴重影響實際培養效果。
(二)核心素養培養方式缺乏創新性
形式單一是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很多學校的初中歷史教師仍采用“板書講解”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科內容自身的枯燥性加上傳統教學手段的單一性,導致學生逐漸喪失歷史學科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師生關系僵化影響培養效果
核心素養培養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性培養,因此需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通過消除師生間的情感隔閡,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多元化培養。然而,在現階段的歷史課堂中,師生關系過于僵化,教學地位分明,教師往往“高高在上”。這種師生關系或課堂結構,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課堂思維,還抑制了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導致學生不敢質疑、不愿思考的學習弊病,進而影響歷史學習效果[2]。
四、核心素養下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注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理念的樹立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指導者,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情況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核心素養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應對教材課本、教學大綱、學生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從而明確教學方向和策略,進而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歷史知識和優秀的授課能力,還應具備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問題、體會史實背后蘊含的歷史意義、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把握核心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自主體驗
基礎知識是初中歷史知識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關鍵資料,教師可以將核心素養培育融入核心技術知識教學中,通過調整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舉例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初中九年級《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的課程內容,引進日本“鎌倉幕府”形成的典故,以電影片段的形式展現于學生眼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紛紛形成“鎌倉幕府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一疑問。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電影為背景,利用互聯網工具進行資料查詢,結合教材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日本封建王朝的形成基礎與最初形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層次的理解本節課的歷史核心基礎知識,改變學生一味的“死記硬背”基礎知識的現狀,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強化學生的歷史事件發展的分析能力,實現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充分利用史料實證,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基礎知識是初中歷史知識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建議教師充分利用史料證實的方法,促使枯燥的歷史學科學習充滿挑戰性,迎合初中學生的好勝心理,滿足初中學生的發展需求。
在上述的《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阿拉伯國家的封建制度”進行梳理,將其發展過程轉換成為“小說結構”,以多媒體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不同時期的阿拉伯國家形成情況,同時引入相關史料給予證實,進一步豐富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此外,教師需要精心梳理各個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梳理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關于“穆罕默德的關系及事件網絡”;還要充分尊重歷史真相,保證引進真實的史料,不能夠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就夸大事實或者虛構歷史。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豐富學生的史料儲備,還能夠讓學生對相關事件的發展更加清晰,形成良好的史料證實觀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水平[3]。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提升學生歷史人文素養、歷史學習能力、歷史辯證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當前初中歷史教師應通過樹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觀念、把握核心基礎知識、充分利用史實資料等方式,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芹.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0(24):36-37.
[2]林霞.核心素養視閾下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有效性探索[J].考試周刊,2020(55):145-146.
[3]趙仕堂.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2020(2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