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摘要:拓展閱讀是一種由點及面的閱讀方式,在小學語文中開展拓展閱讀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在新課改推動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也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特點,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拓展閱讀教學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學習行為,拓展閱讀作為閱讀方式的一種,它的“拓展性”主要體現在閱讀內容、閱讀方式的拓展方面。小學生正處于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拓展閱讀教學,可以為學生終身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小學生終身受益。
一、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拓展閱讀是在課內基礎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閱讀拓展和延伸,拓展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立足于課內精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環境,進而讓學生對閱讀和閱讀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感知。拓展閱讀具有一定的深度,它也給教師的信息整合能力、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語文拓展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認知水平進行教學設計,選擇課外閱讀素材,為教學做好準備。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如果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英雄的中華兒女與敵人殊死搏斗的勇氣,教師可以結合抗日戰爭時期涌現的抗戰英雄來給學生安排預習任務,讓學生開展課前拓展閱讀:在預習環節,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通過群文閱讀感受抗日英雄光輝的形象,在閱讀中找出相關的生字詞,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再由師生一起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或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寫一篇簡單的讀后感。這樣在拓展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課前預習和解決問題來構建高效課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二、課堂解讀,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
從小學語文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語文閱讀教學體系中,課堂解讀是其中不能缺少的構成內容,加之近些年新課改的推行,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授課期間,從多個角度解讀課文內容,以此擴展學生的學習思路,使學生形成語文閱讀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授課教師應該摒棄以前“灌輸式”的授課模式,正視“人本主義”授課理念的關鍵性,將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并且為學生創建出放松、有趣課堂環境,使學生可以輕松地學懂更多的語文課程內容,最終在引領學生深度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慢慢地形成語文素養。
例如,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教授《少年閏土》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參照課文內容,在課堂中為學生開展講故事活動,以此來深度解讀課文內容。詳細而言,教師首先可以用對話的方式,帶入本堂課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國家有一個文學家,經常都是身著民國裝,而且有著濃密的胡須,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不知道!”很多學生都會這樣的回答。此時,教師就可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內容,將課文內容中描寫人物特點的詞語和語句標識出來。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授課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商討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后,讓學生在分組商討以后,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魯迅的人物事跡表述出來,這樣一來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作者魯迅的記憶,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以提升。
三、有效整合信息,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種基于文本之上的信息加工活動,小學語文閱讀不僅涉及語文信息搜集和整理,還涉及語文信息整理、歸類和加工等問題。在拓展型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包括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包括信息搜集、提取和加工能力的培養。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信息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說,在拓展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教學內容,整合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拓展題材,將之用到教學重點、難點突破中去,用到學生閱讀素質和能力培養中去。如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幾篇歌頌父愛或者母愛的通俗易懂的詩歌,讓學生開展拓展閱讀,并借助幻燈機、投影儀、收音機等電教工具,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給學生的感官帶來多重刺激,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強烈的反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詩歌,進行字詞句賞析,同時將閱讀教學置于生活這個大背景下,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有何不同。這樣借助拓展閱讀素材開展探究性質的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四、促進課堂延伸,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要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課堂內外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拓展閱讀,就是一種開放的閱讀教學理念。拓展閱讀可以借助課前、課堂教學和課后來進行教學拓展,使教學的外延不斷向外延伸。小學生的身心還不成熟,他們的閱讀能力普遍較弱,許多學生在閱讀方面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課堂拓展和延伸,并結合針對性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有意識地去開展閱讀活動,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學生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如在學習《窮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搜集一些有關“窮人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在課外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拓展閱讀。在學生開展拓展閱讀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進行精讀、泛讀或速讀,或者將讀寫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去改編、續寫故事,用“作文”的形式,說一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關“真情”的感人故事,并讓小組長做好閱讀檢查和記錄,教師也要按時檢查學生的閱讀成果,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拓展閱讀是一種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手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帶領學生去搜集一些閱讀素材,利用閱讀素材開展拓展閱讀,同時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法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和教育,爭取通過拓展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賴曉芬.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3):237-238.
[2]陳小玲.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