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博物館具有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特征,發揮著傳遞人類文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結合我國現階段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狀況,本文以民族學博物館為例,通過剖析其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探究新時代民族博物館信息化建立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民族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互聯網+
博物館信息化建立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讓自身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改變傳統的工作方法,迎接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民族博物館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博物館,不僅是觀眾了解民族文化、間接實施民族學田野實踐的第二講堂,還是傳播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明,宣揚我國卓有成效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識、維護民族團結的要要場所。在信息技術不時進步的今天,民族博物館的信息化建立要緊握時代脈搏,充分應用新時代進步產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Mobile互聯等當代信息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更優質的文明服務。
一、博物館信息化的概念闡述
依據百度的描述,“信息化”的定義是以當代通訊、網絡、數據庫科技為基礎,把研討對象各部分數據上傳到數據庫,再提供給所需人群應用于生活、工作等相應領域的一種技術,運用該技術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行為效力,為推進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技術支持。就理論而言,博物館信息化是用數字化方式對文化遺產信息實行搜集、整理、加工和應用,然后經過信息化技術完成文化信息和服務的充沛交互,為用戶提供數字化展現、教育和研討等服務。
就民族博物館來講,受展廳空間限制和資金投入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極具特征的少數民族文物只能深藏在庫房中,不能夠充沛的開掘和發揮其重要的價值。民族博物館經過對信息化技術的建立和使用,能夠在多個方面增強自身的文化信息服務功能,能夠愈加智能地實行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營建更富感染力的陳列觀賞體驗,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并完成跨時空、跨地區的信息同享,從而增進文明的傳播、互鑒與傳承。
二、民族學博物館信息化建立出現的問題和對策
(一)文物數字化管理單薄,應增強數字化建模
民族學博物館館藏文物品種多樣,隨著對文物藏品應用方法的逐漸增多,無法規避地對文物自身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并對文物日常維護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受損的文物無法迎合數字化維護和展現的需求,不能給觀眾帶來真實的體驗。怎樣合理處理藏品維護和應用兩者的沖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脫離傳統文物保管形式,應用當代信息技術管理辦法,創建高精度文物三維實體實景模型,對館藏文物實行數字化建模與展現,既可使文物獲得合適的維護和應用,也能夠給大眾供給更多、更好的文物觀感體驗。
(二)文物展現方法單調,應增強虛擬化展現
通常情況下,民族學博物館展覽的文物數量遠遠小于實際文物量,多數文物多年被珍藏于庫房得不到利用。這就急需創建和運用館藏文物的精準數字化建模和三維虛擬展現系統。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時代,民族學博物館的信息化建立亟待展開。近年來,民族博物館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對文物實行科學保護和利用的研討,并借助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建立了網上虛擬展廳,對文物藏品實行圖文、音視頻多方位生動展示。站在信息化的角度來說,雖然文物實體展館展現客觀生動,但經過信息化技術對館藏文物實施的開發、應用和傳達,不僅更加有效地在文物保護上起了很好地作用,并且可以在時空上脫離原本的展現形式和方式,特別是將傳統博物館的實體文明服務遷徙到虛擬博物館中,供給旅客愈加開放、方便的文化信息的虛擬遨游和互動體驗,提高館藏文物的數字化應用和傳達,完成文化資源的共知和同享。
(三)博物館與大眾的互動不頻繁,應增強科技體驗
傳統的民族學博物館展覽,展品按類別陳列,只能單一地傳遞文物信息和關連知識。隨著信息化的運用,有部分文物藏品實體創建了簡易的模型和360度全景遨游展現,豐富展陳效果,但大眾仍是被動獲得相關的文物實體信息,在面對觀眾渴望進一步了解和探究更多的信息要求時,博物館急切需要應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當代科學技術,創建完好的、虛擬的數字化民族學博物館服務系統,使觀眾運用網絡對館藏文物進行全方位了解,欣賞其數字化影像、音頻、圖文等有關歷史文明信息。在“讓文物活起來”辦展原則的激發下,博物館還可以利用當代信息化技術使文物藏品不再展示單一的文物信息,而是能夠更有效地與觀眾互動,觀眾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對感興味的展品觀賞與閱讀,進而增加與文物藏品之間的互動體驗。
(四)博物館硬件設備較落后,應增強基礎設備升級
民族學博物館在對人類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搜集、搶救、保護和應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類歷史文明的光輝得到再現和傳承。很多民族學博物館展廳和庫房設施落后,民族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所以,如何延緩民族文物自然損壞的的進程和避免人為破壞,強化民族學博物館硬件建設提上日程。比如:及時開發恒溫恒濕系統、文物防火防盜監測系統、客流量監測系統、文物網絡安全防范系統等等,對文物實行及時有效的監測和管理,使得對文物的管理方法和使用技術一直處于更新升級之中,處于科技前沿。只有這樣,民族文物的信息化利用方能產生最佳效果。
(五)博物館走向信息化,應重視信息安全
民族學博物館在信息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將館藏數字化資源推向互聯網,進而出現一系列信息安全問題。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今世界,博物館信息化進程不可阻擋,信息化建設與高科技文化相伴相生,專業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同樣不可缺少,他們共同支撐專業、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建設。
結語
民族博物館不僅僅是面向大眾提供展覽的場所,更是傳播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不僅要順應時代潮流,需要建設一流的硬件設施,更要打造專業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只有做好文明、科學與科技的完美對接,才可以保障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安全、高效運轉。
參考文獻:
[1]王子安.?淺析新時代博物館”互聯網+宣傳教育”的探索與實踐[C]//?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0.
[2]梁志敏.?新時代開啟博物館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新征程——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J].?文化月刊,?2019(7).
作者簡介:張宏(1968.02-),女,回族,河南固始人,大學本科,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