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添 高嘉穗 徐琦 郭思彤
摘?要: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到訪的重要元素。通過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和話語分析,從主客互動的視角研究哭嫁這一湘西土家族的旅游文化符號。研究認為:在旅游展演中,東道主通過對哭嫁的表演追溯和呈現文化記憶,旅游者通過對哭嫁的凝視理解達成文化共識,在主客互動之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傳播。研究結論有助于民族地區通過重構文化符號,展現民族文化,推動旅游發展。
關鍵詞:哭嫁;主客互動;文化記憶;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25
“哭嫁”是新娘出嫁時和其女性親戚一起邊哭邊唱的風俗活動,土家族的“哭嫁”歷史悠久、哭嫁歌詞豐富尤為著名。“出嫁”這一喜慶之事,因土家姑娘的“哭”和“眼淚”,勾起了旅游者心中對異族文化的獵奇。“哭嫁”亦成為當地民族旅游的文化符號,在東道主和外來旅游者的主客互動之間,展現著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
民族旅游中目的地東道主與旅游者之間的本質是文化間的互動。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旅游展演為研究對象,基于主客互動視角,剖析其“主—客”關系。
1?文獻綜述
1.1?民族文化與旅游展演
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十分重要。當民族文化向旅游資源轉化時,東道主對本族的民族文化進行分析、包裝,即對民族文化進行“解構、變異、重構”。在轉化過程中,對文化的控制與引導尤為重要。旅游展演本質與旅游的發展狀態密切相關,廣義是特定空間內有“客”與“主”互動的文化體驗與展演實踐;狹義則更注重舞臺上的文化藝術表演。可見旅游展演其實是東道主與旅游者之間進行跨文化了解和社會交流的舞臺。
1.2?主客互動與文化傳播
主客互動是旅游地東道主與旅游者面對面接觸時引起的各種行為現象與關系的總和。民族旅游給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個“接觸地帶(contact zone)”,在這個空間里,旅游者與東道主的角色互動,引發文化間的碰撞,繼而產生“主-我”分野與對視。在旅游中,東道主與旅游者必然會進行文化上的互動和交流,進而發生傳播,文化傳播實質上是文化的接納過程,且具有雙向選擇性。
1.3?文化記憶與文化認同
揚·阿斯曼首次提出“文化記憶”,文化記憶記錄著一個群體的身份和過往,不受時代和空間的影響,有較大包容性。文化記憶的傳承方式有“與儀式相關的”和“與文字相關的”兩大類。長期生活下,人們篩選最有積極意義的事物,對族群生活中的文化信仰、族群觀念和生活實踐等方面產生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大致分為文化形式的認同、文化規范與準則的認同、文化價值的認同,在三大層次影響下,文化主體付諸社會實踐,構成整個體系。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參與式觀察開展田野調查。研究者2020年8月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進行實地考察,現場觀看藝術團成員表演劇目。研究者與被采訪者進行訪談后,從主人與客人兩受訪角度將其年齡性別等信息編號,對受訪語言進行分析。主要受訪者為哭嫁展演的兩位核心演員(H1,56歲哭嫁展演女演員;H2,28歲哭嫁展演女演員)、藝術團成員(H3,30歲藝術團男成員)、當地居民(H4,45歲男居民),以及旅游者(G1,19歲省內女游客;G2,26歲省外女游客;G3,26歲省內男游客;G4,30歲省外男游客)。
3?哭嫁展演中的主客互動關系
3.1?哭嫁的東道主呈現:追溯文化記憶
哭嫁貫穿土家女性的一生,哭嫁歌每句歌詞記錄對生活的宣泄,每處旋律載滿了回憶,也展現土家女性的心路歷程。即使現代社會中,“哭嫁”變得“不流行”,但除特殊節日或場合外,它仍在部分人的青春里:
“我從小跟著媽媽學哭嫁歌,土家族本來就是沒有文字的,以前用土家語唱的,都是口口相傳的。” (H1)
土家族哭嫁歌2011年被收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書面、口頭和行為等方式,可見文化記憶依賴傳承人。哭嫁文化的傳承人開培訓班傳承文化、表演傳播文化,哭嫁旅游展演離不開他們的指導:
“哭嫁文化是我們的特色,作為表演者,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我們在國家指定傳承人那學習,在她指導下,完成哭嫁表演的設計,最后呈現給大家。”—(H2)
文化記憶決定當地文化底蘊深度,是發展旅游業的“根”。在構建哭嫁文化中,文化記憶隨當地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被迫失去原始面貌。在東道主的角度,最終目的是將哭嫁文化完好傳承、傳播,認清哭嫁文化及對本民族的意義,如何將碎片整合,構成記憶空間,以利于傳遞哭嫁文化:
“哭嫁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項文化的傳播者,希望能將哭嫁文化原本呈現給大家,結合現代科技完整地保存文化。我們不斷學習,希望能把文化和舞臺更好地結合,得到更多認可。”—(H3)
哭嫁展演的表演者對哭嫁文化有很強認同感,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不斷追溯哭嫁文化記憶,給旅游者帶來完美體驗。他們無法在生活中延續此文化,藝術表演便是保留文化的途徑。國家和旅游業介入,使當地人意識這份文化是無形又有形的財富:
“對于我們,把哭嫁表演出來,吸引外地人來這里,不僅發揚這種文化,還起到帶動經濟的作用,實質還是蠻好的。” —(H4)
民族文化旅游興起,是當地發展的契機。一方面,人們懷著“獵奇”的心態,探索民族文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消費。另一方面,東道主進行哭嫁旅游展演,既傳承本民族文化,又創造經濟收益。
3.2?哭嫁的旅游者凝視:達成文化共識
新背景下,旅游者通過媒介傳播的文化符號來認識民族。他們通過多渠道,篩選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此時,旅游者有對該民族文化的初步認同:
“在朋友圈看視頻,覺得很像我家鄉哭喪的敲鑼打鼓,但是還是有區別。嫁人是開心的事,為什么要哭這么傷心,還編成歌,蠻特別的。”—(G1)
旅行過程中,旅游引發不同文化的碰撞。旅游者初次接觸哭嫁文化,會存在主觀臆斷,在觀看展演前,通常有“不了解”“不理解”和“好奇”的情緒:
“我對這個文化不了解,哭嫁不就是哭著嫁出去嗎?可能是丫頭舍不得娘家人吧,特別的地方就是邊哭邊唱。”—(G2)
旅游者在看完哭嫁的展演后,往往會改變看法。旅游者在具土家風味的場景中,獲得現場感受,產生文化體驗,了解文化和內在精神。他們在文化間的比較中重新建構對該文化的認知,從而達到對文化的認同:
“聽介紹時沒感覺,但她們開始哭的時候觸動到我。從我的感受,土家姑娘可能也是借哭嫁發泄對命運的不滿。” —(G3)
“網上看過哭嫁表演,實際看到后,覺得生動地展現土家族婚嫁的面貌。個人覺得,可以把表演完善,搬上大的舞臺,讓大家了解土家族哭嫁文化。” —(G4)
旅游者對異族文化,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起初通過途徑知道文化,進一步觀察后,有初步認識,期間可能伴隨個人認知的“不理解”,而后在旅途中“親眼所見”,更深刻的了解,最終理解文化。這是旅游者文化認同過程,旅游展演是這一過程的一條通道。
4?結論與討論
研究認為:哭嫁文化作為土家族婚俗組成部分,東道主通過追溯歷史來源,尋找記憶碎片,提煉文化精髓,最終呈現在展演舞臺;旅游者作為觀眾體驗異族文化,進而達成文化認同。在觀看中,東道主向旅游者傳遞哭嫁文化,旅游者也把自身的文化無形地帶到旅游地,是一個文化互動的過程。
東道主靠民族文化吸引旅游者,旅游者把自身文化帶到當地。雙方文化碰撞下,東道主很容易為更多經濟效益而迎合旅游者,使本地文化資源失去原有風韻。這樣發展對民族文化造成沖擊,如果不做出調整,可能會使各族文化商業化“相似”,哭嫁文化“貶值”。此外,哭嫁歌通過用土家語傳唱,口口相傳記錄,而在展演中,卻用普通話傳唱,比以往簡略,并非原本的哭嫁,展演的場地也僅是生活化舞臺,除姑娘出嫁讓人產生情緒外,無法產生視覺的沖擊。因此,哭嫁旅游展演要找準定位,即小的展演較簡單,大的展演要盡力把哭嫁以藝術呈現。
對于現代社會,人們精神上的追求越來越高,“異族文化”成為開闊視野的追求。多媒體、書本或朋友口述,是人們了解的渠道,這些渠道帶來的認知或許片面、主觀,卻也對文化發展有宣傳作用。訪談中可發現,每個人對哭嫁文化都有不同見解,觀看展演的目的不同。來到旅游地,旅游者對民族文化的見解從沒概念到簡單了解,再到深層了解,最終產生文化認同。有認同,旅游者才會尊重文化,民族文化便能更好地傳承,旅游者本身也得到自我“凈化”。
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要東道主的努力,在主客互動影響下,也需要大環境給予文化足夠尊重。作為“主人”,要追溯文化記憶,了解本民族歷史,重塑文化,用藝術形式進行呈現。作為“客人”,要對民族文化保持尊重。
參考文獻
[1]李明術.旅游業發展中的民族文化資本化運用——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5):73-76.
[2]光映炯.認識“旅游展演”:基于“行為——文化——場域”的闡釋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17,(05):114-121.
[3]吳炆佳,錢俊希,朱竑,等.商品化民族節日中表演者的角色認同與管理——以西雙版納傣族園潑水節為例[J].旅游學刊,2015,30(05):55-64.
[4]陳瑩盈,林德榮.旅游活動中的主客互動研究——自我與他者關系類型及其行為方式[J].旅游科學,2015,29(02):38-45.
[5]李國太,吳正彪.遺產闡釋與記憶重塑——以中國蚩尤敘事的意義轉換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03):110-115.
[6]和少英,和光翰.文化認同與文化挪借[J].云南社會科學,2018,(06):182-183.
[7]楊駿,馬耀峰.全球化場域的旅游與民族文化認同[J].甘肅社會科學,2017,(01):223-228.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湘西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調查與高質量發展”(S202012034009)。
作者簡介:張天添(2001-),女,湖南婁底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高嘉穗(199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徐琦(1998-),男,江蘇連云港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郭思彤(2000-),女,江西贛州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