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俊
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下,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沙流河鎮中學作為一所農村中學,將“威風鑼鼓”這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引入校園。威風鑼鼓擊奏多姿,威武雄壯,它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校的全面和諧發展。威風鑼鼓又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活動,它也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能在艱苦的訓練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威風鑼鼓帶給校園的不僅是一場場激動人心的表演,更是使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媒介。
關鍵詞:素質教育;傳統文化;音樂教育
威風鑼鼓起源于民間,但它已走進沙流河鎮中學的校園。每當你走進唐山市豐潤區沙流河鎮中學,總能聽到鏗鏘的鑼鼓聲。這抑揚頓挫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時而如和風細雨,時而如排山倒海……這是學校的威風鑼鼓隊演奏的。近年來,沙流河鎮中學把鑼鼓表演引進校園,組建鑼鼓社團。鑼鼓聲聲,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進一步煥發傳統文化的“新魅力”,激起了校園生活的青春活力。
這種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是如何走進校園的呢?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提倡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我們所在的是農村學校,這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文化知識的學習任務占絕對主導的地位。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學生沒有機會去感知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的熏陶。持續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失去了活力,校園缺少了生機。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領導制定了相應的措施。結合沙流河村的文化活動建設,學校決定將威風鑼鼓引入校園,讓鏗鏘的鼓點喚醒人們的精神,換回學生的笑臉。
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威風鑼鼓的歷史、傳說,展示演出的場面等方式,讓學生在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同時接受它,喜歡它,樂于學習它。 在進行教學時,我把威風鑼鼓的教學與音樂課程的內容結合起來,創編新的曲目,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練習與實踐中,實現威風鑼鼓影響力和影響范圍的擴展??吹綄W生對威風鑼鼓有了一定的興趣,我們就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拔了一批比較有樂感的學生組建鑼鼓隊。
學生在每周的兩節活動課上進行訓練。學生和老師還會利用假期的時間,在學校排練新的節目。一開始我們拿一些傳統的曲目進行訓練,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通過實踐對威風鑼鼓的活動形式進行探究與創新,開拓更加豐富的應用與實踐方式。 我們還將威風鑼鼓的教學與訓練融入校園的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進對威風鑼鼓這一文化形式的了解與熟悉,使其更加深入地認知威風鑼鼓背后的文化內涵。威風鑼鼓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其中蘊含了強烈的家國情感,我們利用威風鑼鼓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進行技能訓練的同時體會其中深層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力,從而實現威風鑼鼓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家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增進對威風鑼鼓這一文化活動的了解與認知,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本村的鑼鼓文化宣傳活動,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對鑼鼓文化傳承人進行采訪,幫助學生探究威風鑼鼓的產生背景,使其深入地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感知太平鑼鼓中展現的文化內涵以及家國情懷。
鑼鼓隊成立幾年來,隊員人數從剛開始的30人,增加到120人,一批批學生在社團的教育和培養下,體格更健壯了、規矩意識更強了、吃苦精神更強烈了、自我展現意識更濃烈了、對傳統文化更加熱愛了,有效地帶動了全校學生競爭意識、吃苦意識、文化傳承意識的塑造和形成。
我們鑼鼓隊圍繞以鑼鼓表演、推廣和傳播傳統鑼鼓藝術為目標,培養隊員的目標意識、規矩意識和敢于吃苦的奉獻意識。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雖然他們在訓練時汗流浹背,但是一想到自己可以在舞臺上瀟灑奔放的表演,那苦就不稱之為苦了。這些意志品質的變化是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益的事情,這也是素質教育體制下育人的重要目標。
在威風鑼鼓隊剛成立不久,也遇到過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學業繁重,訓練時間過于短,而且大部分人進隊之前對于五線譜等音樂常識都是零基礎,所以訓練起來難度重重。另外,現在都是00后,吃苦,奉獻意識不夠,新社員只是對學習鑼鼓抱有好奇心。許多人迷失在社團口號中,沒有完全體會到責任與擔當。訓練任務一加重,就想放棄,有時由于訓練枯燥也出現懶惰甚至退團現象。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我與學校的相關老師相結合,想辦法做好學生的各方面工作。我們積極探索鼓樂背后的文化和故事,通過推進傳統鑼鼓文化精神進入校園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以訓練、表演為載體,加強對制度內容的教育和引導,加強執行制度的堅定性,加強遵守制度的自覺性。
現在的威風鑼鼓隊日益步入正軌。我們力求通過威風鑼鼓隊的建設,改善校園的育人環境,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