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湘
摘要:在課程思政全面推行背景下,受到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影響,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有了明顯的變化。對于高職體育來講,通過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進行融合,以體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對高職體育綜合育人路徑的創新。基于此,本文針對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體育綜合育人路徑進行簡要闡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大思政;高職體育;綜合育人
在全國思政會議中,多次提出大思政教育理念,為全面落實會議精神,高職院校應及時做好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工作,將不同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實現協同發展目標。體育作為一門實踐課程,需要從探索大思政背景出發,從體育綜合育人路徑入手,展現以體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一、大思政視域下高職體育綜合育人路徑創新意義
(一)提高學生思政素養
高職院校中受到課時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對于不同課程教育目標來講,針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是比較重要的目標之一。開展體育教育能夠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團結協作、愛國情感等,而這也是與思政教育相符的。因此將思政教育與高職體育教育進行融合,能夠將體育教育中所隱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展現出來,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二)實現體育教育目標
高職體育教育不僅要做好素質、技能目標設計,同時也要完成心理健康等目標設計。尤其是對于心理健康目標來講,與思政教育目標相符。在高職體育教育中注重弘揚體育精神,而這一目標也與思政教育目標相同。因體育有著較強的實踐性特點,在教育中教師需要著重組織學生參與身體鍛煉,但是部分教師因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主要以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為主,并未結合思政教育目標,最終也就影響到了體育教育思政價值的展現。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就需要做好高職體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以此來提升體育教育效果,實現教育目標。
二、高職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中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思想認識不足
就當前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來講,與普通高等院校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加之受到職業教育改革較晚的影響,使得職業教育并未引起充足的重視。而國家針對高職教育的扶持也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在資源、政策上實現即可傾斜等。也正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高職院校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加之體育學科又十分重視體能方面的鍛煉,而受到師資培養固有認知的影響,使得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主要以體育專業技能等方面,最終造成部分教師在開展體育教育時難以及時將思政內容因素到教育活動中,或是存在思政與體育融合效果不佳等問題,使得體育教育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育方法枯燥乏味
因體育教育主要以室外活動為主,對動態教學關注度較高,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以此來提升學生運動能力。但是對于高職體育教育來講,因體育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存在放羊式、模式化等問題,如教師在教學中以安全監督、保護者為主,在完成基礎運動技能教學后,剩余課堂時間均為學生自由活動時間,使得體育教育組織性、目標性不足,思政融入難度較大。其次,一些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了熱身運動、項目教學、考察等固定教學流程,使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不足。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體育在融入思政知識時,需要找準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結合點,確保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然而在實際中部分教師習慣借助群體性運動來鍛煉學生協作能力等,使得教育形式化嚴重,教育效果難以提升。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體育綜合育人路徑
(一)積極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為了確保教師能夠在開展育人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就要求教師需要從體育課程教學活動出發,全面貫徹育人教育思想,轉變傳統體育教育模式,避免單純將重點局限在知識傳授等方面。在開展體育教育活動時,應當承擔起思政教育責任,正確認識到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所在,在深入理解其內涵、思想的基礎上主動進行教育創新。在體育教育活動中積極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轉變學習態度。在學校中需要從原有教學管理制度出發,積極組織體育教師參與專業培訓活動,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育能力。通過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在保持嚴謹教育態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課堂中教師需要主動為學生營造出趣味化的學習環境,將體育教育轉變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之一,鼓勵專業人才進入到體育教育中,做好學生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起崇高的理想與信念。通過對現有體育教育內容進行創新,在培養學生體育自信心的同時創新成績考核方法,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二)挖掘有價值的體育教育元素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能夠逐漸提升身體素質,為了展現大思政教育作用,在高職體育教育中需要從深入挖掘體育教育資源出發,找準教育目標切入點,利用思政內容實現對體育教育的補充。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需要及時針對教育資源進行匯總,為大思政與體育教育的融合提供指導思想。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從深入研究教學方案出發,做好全面梳理與分析工作,挖掘體育中隱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好教學過程創新,讓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提升自身思政素養,保障高職體育思政教育質量。如在開展排球訓練時,就可以從制定教學方案出發,將女排精神引入到教育內容中,利用排球戰術等來培養學生冷靜、沉著等。為了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教師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分組工作,要求學生以分組對抗的方式加深對合作的認識。只有挖掘出適合的教育資源,才能找準思政教育引入點,才能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全面落實大思政教育理念。
(三)制定適合高職體育教育的方案
現如今高職體育教育項目有了明顯變化,許多新穎的內容進入教育活動中,如武術項目、球類運動等。而對于體育精神的培養與傳承來講,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對學生體育技能訓練的重視度較高,通過開展多樣化體育技能訓練,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養。但是這種訓練模式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精神層面的提升。因此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就需要從適當提升精神教育比重出發,全面貫徹體育綜合育人理念。通過對其他學校教育經驗進行分析,在結合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開設出具有特色化的教育活動,如可以將太極拳、毽球等引入到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樹立起文化自信心,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逐漸產生民族自信心。通過將體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引入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將我國體育發展歷史展現出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借助球類運動所具備的對抗性,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訓練中提升規則意識,形成公平競爭精神,逐漸提升團結合作能力。針對體育教育活動進行研究,在做好思政元素挖掘的基礎上能夠轉變高職體育教育傳統教育模式,推動體育育人成果。
(四)引入新穎高效的教育方法
為展現大思政教育理念作用,就需要從高職體育教學活動出發,針對體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選擇高效可行的教育方法,全面提升體育教育效果。只有掌握具體情況,才能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才能不斷提升體育教育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認識到大思政背景下進行高職體育綜合育人路徑創新的意義所在,反思自身所制定的教育方案與方法,做好調整工作。在引入新穎教學方法時還要從提升教育內容趣味性出發,轉變學生學習態度,加深對思政知識的理解。通過對傳統體育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在及時指導學生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與接受思政教育,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穎教育方法不斷產生,教師需要及時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篩選適合的教育方法,在體育教育中展現思政教育作用。體育游戲作為一種高效的教育方法,學生能夠在參與游戲中產生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參與熱情。而教師也要及時做好優化工作,找出游戲與思政之間的結合點,將學生帶入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開展障礙跑訓練時,就可以從游戲與思政教育融合出發,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與障礙跑訓練,在角色扮演中還需要豐富劇情內容,要求學生承擔不同的角色,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救援活動,提升學生對消防戰士等的敬佩之情。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能夠真實感受到參與團隊合作的意義,同時也可以不斷強化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全面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
在高職體育教育中十分重視課堂互動與實踐活動,而對于傳統體育教育模式來講,主要以理論教育為主,通過演示動作技巧與要領等,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主體性地位難以展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足,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因此在大思政教育理念推行背景下,教師需要從更新教育觀念入手,全面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確保教學方法的個性化,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進行分析,在掌握學生主觀需求的同時進行教育創新。如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將弘揚體育精神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或是可以將奧運會中的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逐漸提升思想認識。此外教師也要及時進入到學生群體中去,借助適合的語言與肢體互動來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找準教學重點,完善教育計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體育教育中引入大思政教育理念能夠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特點,從三全育人、綜合育人等方面入手,確保思政教育與高職體育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在深入挖掘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展現德育教育功能,對學生產生出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山西青年,2019(02):25-26.
[2]王麗妙.大思政視域下大學體育課程育人路徑研究[J].卷宗,2019(09):192-193.
[3]韓詠梅.大思政背景下高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20(08):66-68.
本文系以下課題研究成果: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高職院校五環體育課程思政的探索研究”(課題號20TY029);
2.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改項目“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建構的研究”(課題號SZDJG-21001);
3.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建研究“以非遺體育為載體,探索體育類黨建創新”(課題號2020SZDDJ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