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創新非遺保護模式進行了綜合研究,首先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了分析,主要的方向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現狀,然后對多種非遺的創新型保護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創新形式
引言
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需要深入挖掘我國的傳統文化,并且應該對傳統文化中的非遺保護進行繼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模式概念就是在傳統的非遺保護中加入數字化概念,利用數字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展示與傳播,將文化遺產的各種利用形式,例如實踐形式、表演形式等,利用相關工具、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資源轉換,使得非遺能夠得到再現和復刻,這樣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利用數字化計算機模式能夠做到這一點。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現狀
1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概況
在近些年,我國的文化和旅游部啟動了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在旅游發展方面,一些地區率先將虛擬漫游技術引入到了旅游發展中,其它地區也隨著紛紛效仿,西安兵馬俑開展了虛擬漫游建設,同時背景數字博物館也通過國際奧運盛事促進了旅游文化發展。在歌舞演奏方面,浙江楚文化編鐘樂舞利用數字動畫技術使得數字動畫和虛擬現場相結合,還有一些其它的著名景觀也都紛紛利用數字虛擬的模式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數字化。
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上是前所未有的,各種數字化信息功能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保護中,這也符合了時代發展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與時代相結合才能夠得到更好的進步。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逐漸過時,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持非物質文化發展,這顯然和當代國家提倡的節約型社會相左,因此,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式是極其需要得到推廣和大力發展的,這也是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型保護的基本模式之一。
2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概況
聯合國教科文資質推行“世界的記憶”工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型保護和發展被正式推上日程,同時數字化技術也被應用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這項技術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全球各國的認證,各國紛紛協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與數字化技術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種創新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式。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型保護模式探究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對策
面對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和工業4.0帶來的經濟轉型,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從傳統的保護模式中走出來,并迎合時代發展做出創新舉措。政府、個人、民間組織、教育行業等各行各業都需要齊心協力,利用文化思想來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守護力量,同時也應該尋求政府保障,讓每一個人自覺地愛護、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才能夠鑄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展,能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新的生命,充分調動民眾的新鮮感,增強民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中的活力,同時打造非遺的群體回憶,利用數字化游戲互動的形式將非遺生活化、數字化、智能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種每個人都能夠看的見、摸得著的、可以消費的文化載體。
然后應該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這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發展的巨大促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的渠道向市場輸送,并向全球公眾推廣,以購買的形式延續文化,同時也能夠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這種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式能夠摒棄傳統的商業開發模式,使得非遺的開發力度適當,同時也能夠促使多學科、多行也的人員結合,利用大數據進行自我診療,從而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僅僅依靠政府的保護,而是形成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組織、自我供給、自我保護的全新模式,這樣才能夠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延續和保護,同時也能夠得到新業態的發展。
2依靠最新藝術數字化技術對藝術形態進行保護對策探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較大,并且種類龐雜,針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應該將景觀藝術保護除技藝方法的營造外將重點放在營人上。營人就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營造,或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群體的文化營造。在傳統音樂藝術保護技法上的保護主要轉向投入到對傳統音樂藝術技法傳承人的保護上。然后根據現有的經驗,立足于本土文化,使得這種傳承人能夠加入到時代的發展中,從而對傳統的藝術進行發展和發揚。
以某地的文化傳承人為例,要想共同發散探討出屬于非遺群體的環境改造,確保非遺群體的改造并不是為了商業趨向的開發,而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藝術。就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之前留下的寶貴歷史痕跡,同時經過數據指標,明確營人最主要的責任和目的。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錯位經營,然后進行多元化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輸出,保護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也能夠調動大眾的新鮮感,從而逐步形成數字化藝術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3非遺傳承創新與人工智能產業開發探究
以湖南皮影戲為例,湖南皮影戲在2008年被正式納入到國家第一批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內關于皮影的研究已經建立起了二維和三維和可視化系統框架,同時能夠對皮影戲進行數字化仿真,能夠使得皮影戲得到動畫化。雖然這些已經在皮影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得到了研究和發展,但是皮影戲的演出除了演藝人和技巧手法之外,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無人傳承。
基于這種情況,將人工智能與皮影戲結合制造出皮影機器人能夠成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型載體。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促使之中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并且更容易被年驚人接受,創新型的皮影戲載體的互動性非常強,同時操作方法和范圍也很廣泛,擦歐洲哦起來非常簡單,成本也較低。適合于量化生產,這就形成了皮影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型保護模式,從而使得該項傳統藝術能夠得到傳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軟實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模式探究首先應該從當下最為流行的科技入手,那就是數字化的計算機技術,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角度而言,應該利用數字化技術形成相關的產業資源,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互聯網+”的形式也能夠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借此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陳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鄭迦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模式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6(4):242-246.
作者簡介:尕藏東智,男,蒙古族,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人,西北民族大學蒙古文化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河南縣文化圖書館,中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為蒙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