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驪驪
摘要:當前我國高師在手風琴教學中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學生應朝著演奏家的方向發展,教學過程中強調“獨奏”的重要性,片面開展技巧訓練教育活動,指引學生演奏“難、深、高”的手風琴音樂作品。高師手風琴教學脫離學生的需求、社會實踐及社會服務,弱化手風琴音樂藝術傳承、普及、弘揚的教育基礎。在古箏、鋼琴等樂器備受追捧的新時期,手風琴存在銷聲匿跡的風險,在音樂文化教育傳承中處于弱勢。本文針對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時期? 手風琴? 多元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094-03
所謂“術業有專攻”,對于高師院校來講,其主要的教育目的是指引學生成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過了解、學習、練習、研究手風琴音樂作品,能勝任手風琴教育工作,亦能立足新時期在民眾中普及推廣手風琴音樂藝術,專業音樂院校更應該肩負培育手風琴演奏家的重擔。高師手風琴教學在中國手風琴教育領域屬于中堅力量,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成敗直接影響著中國手風琴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基于此,要改變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理念與模式,助推教學活動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旨在手風琴樂器、演奏形式、音樂種類、音樂方向的多元化發展基礎上提升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整體水平。
一、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實踐意義
首先,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具有攻克現階段的手風琴教學及人才培養阻力的積極意義,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推廣保護、傳承、創新手風琴藝術,確保手風琴藝術新時期在我國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其次,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助力我國手風琴教育與國外高師手風琴教學接軌,在此前提下借鑒國外手風琴教育發展經驗,使我國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與完善;再次,將紅色音樂視為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資源,指引學生了解、學習、傳承,并且在此基礎上錘煉學生的品格,助其健全人格,喚醒愛國之心,增強文化自信,實現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教改目標;最后,通過多元化手風琴教學模式的實踐達到普及手風琴藝術文化的目的,確保新時期手風琴能重新回歸大眾視野,引導更多人參與到手風琴事業中,為中國化的手風琴藝術發展夯實教育基石。
二、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思路
(一)從宏觀出發研究多元化教學模式
當前與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相關的探討還停留在21世紀初期,僅初步形成手風琴多元化教學基本思路,并未在課堂教學中廣泛實施,這亦證明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應用推廣有極大的空間。從宏觀層面來講,“多元分流,和諧同處”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理念的創新性提出可解決教學脫離實際、脫離需求、脫離社會服務的問題,注重依托教育活動普及與發展手風琴藝術,發揮高師手風琴教育體系中堅力量的積極作用,為手風琴教學松綁,使手風琴不再無人知、無人彈、無人學。在“多元分流,和諧同處”育人理念指引下,讓班多鈕、鍵盤、巴揚、自由低音、電聲手風琴能親親相和;讓合奏、伴奏、重奏、獨奏能拍拍相應;讓民歌、流行、古典等音樂可聲聲相隨;讓民間、院校、業余、專業等手風琴音樂多元化發展方向能道道相稱,繼而助推我國手風琴藝術再創輝煌。
(二)從微觀出發研究多元化教學模式
為使“多元分流,和諧同處”理念能在高師手風琴多元教學模式應用中真正起效,需從微觀著手進行研究,使多元化教學模式更具可行性及實操性。以手風琴作品風格多元化教學為例,在創作手風琴民族音樂作品基礎上要重視以下幾點:一是重視和聲民族化;二是重視演奏民族化;三是重視應用民間音樂素材。手風琴作為西洋樂器,其與民間音樂的融合發展是扎根中國并從我國文化中汲取養分持續創新的基礎性條件,助力手風琴藝術實現民族化教育與發展目標。在針對手風琴演奏風格進行多樣化教學指導時應依托小型流行手風琴樂團開展育人活動,雖然多數高師院校還未能成立手風琴樂團,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底蘊深厚,流行音樂深受學生喜愛,將這些音樂視為手風琴樂團演奏及多元化教學資源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樂團中提升手風琴音樂賞析水平,同時為手風琴流行音樂在高師乃至全社會流傳推廣提供有力條件,使手風琴多元化教學事半功倍。流行手風琴樂團在高師院校具有創建的條件:一是流行手風琴國產化且價格親民;二是小型樂團4—5人構成,樂團規模不大利于管理,同時練習、演出并不受場地限制;三是樂團定期演出,為學生磨礪手風琴演奏技藝給予支持,依托樂團為經典民歌流傳推廣鋪平道路,使更多人能了解并喜愛手風琴藝術,繼而為多元化手風琴教學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基本內容
(一)手風琴樂器種類多元化
手風琴器樂種類較多,可分為鍵鈕式、鍵盤式、電子式、班東尼等類型,有些手風琴在特定的地域較為流行,例如班東尼手風琴在南美一代十分流行,在當地用來演奏探戈舞曲,皮亞佐拉作為阿根廷的手風琴獨奏家,有“探戈之父”的雅稱,是演奏班東尼手風琴的佼佼者。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需注重引入上述樂器類型,在此基礎上介紹不同地域手風琴的代表作品及演奏家,引領學生體悟不同種類的樂器演奏手風琴音樂的區別,以皮亞佐拉為例,他將爵士樂、傳統古典音樂融入手風琴音樂,創立“新探戈音樂”這一樂派,讓探戈舞曲能雅俗共賞。通過手風琴樂器種類多元化教學,指引學生拓寬眼界,能主動了解、學習、彈奏其他類型的樂器,為學生演奏水平及藝術修養不斷提升給予支持。
(二)手風琴演奏形式多元化
手風琴在發展中經歷過無數次的變革,演奏形式亦不斷改變,既能重奏、獨奏,又能與MIDI及人聲合作,在豐富演奏形式的同時滿足人們對手風琴藝術的需求。早期手風琴演奏多為伴奏的形式,如《化妝舞會》《啊,朋友再見》等,在詩歌朗誦、跳舞等過程中可發揮伴奏作用,還通過獨奏的形式傳遞音樂情感,如《音樂會組曲》《b小調奏鳴曲》等。在手風琴藝術發展中,室內樂、現代流行電聲樂隊組合等演奏形式出現。高師院校需指引學生學習多元化的演奏形式,能在獨奏、樂團演奏及演奏手風琴室內樂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理論知識與演奏技巧,繼而落實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目標。
(三)手風琴演奏風格多元化
手風琴受樂器類型、音樂作品、音樂流派及地域、民族等因素影響,具有多元化的演奏風格,如奏鳴曲風格、俄羅斯風格、中國民族風格、探戈音樂風格等。演奏風格為手風琴音樂作品定調,通常情況下要在詮釋演奏風格的前提下應用手風琴演奏技巧及相關理論知識,教師指引學生了解并駕馭多元化的手風琴演奏風格,事實上是助力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并在詮釋演奏風格中藝術升華的過程。以俄羅斯手風琴演奏風格為例,多數本土作曲家為突出巴揚手風琴音域及音色方面的特點創作音樂作品,其中融合現代技法及傳統技法,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民歌成為俄羅斯手風琴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在演奏中充分利用琴體發聲,旨在模擬其他樂器,學生通過學習這種演奏風格能借鑒手風琴民族化發展經驗及演奏技法創新經驗,為誕生更多的中國化手風琴音樂佳作奠定基礎。
(四)手風琴作品風格多元化
通過對手風琴音樂誕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可知,樂器、文化底蘊、演奏方式及演奏風格均會賦予手風琴作品不同的表現形式,使手風琴作品風格更加多元。對于高師院校的教師來講,要將手風琴作品視為一頓大餐,指引學生在學習多元化的手風琴作品風格的同時吸收營養,并系統性的了解手風琴,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詮釋各類作品助力。以中國手風琴作品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前可分為民歌改編的作品及樣板戲改編的作品兩種風格,80年代后可分為改編移植優秀樂曲、取材自民族音樂、借鑒西方作曲技巧等三種手風琴作品,同時每種作品風格各異,《瑤族舞曲》《春到涼山》等作品中國文化氣息濃郁,這與我國手風琴專業化、本土化發展關系緊密,在發揮手風琴特性的基礎上創作中國風格的音樂佳作。
(五)手風琴發展方向多元化
手風琴新時期發展方向更為多元,主要有民間、院校、專業、業余等幾個方向,無論何種發展方向在“多元分流,和諧同處”教育理念指引下均會道道相稱,這就需要高師院校的教師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堅持“術業有專攻”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應用與發展的出發點,通過教學實踐助力學生成為綜合素養過硬的手風琴教育工作者,肩負手風琴音樂藝術在大眾中的普及及教育責任,成為未來中國手風琴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二是積極挖掘學生的潛力,了解學生手風琴學習需求,為有能力成為專業人才及“民間高手”的學生規設針對性較強的多元化教育方案,旨在因材施教,使高師院校多元化手風琴教學實踐能以人為本,達到為手風琴多方向發展輸送優質人才的目的。
(六)手風琴音樂消費多元化
當前手風琴音樂種類較為多元,主要包括民歌、流行、古典等,有些手風琴音樂作品之所以歷久彌新,主要源于有它的市場,這些經得住競爭與時間考驗的手風琴音樂類型與作品正體現出音樂消費多元化的發展特點。有市場的音樂作品才能被更多人聽到,讓手風琴音樂成為主流,重回大眾視野,亦是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不斷研究與發展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應用路徑
(一)基本授課形式
通過對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形式進行分析可知,基本授課形式分為三種,即小課、小組課及集體課,教師要從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差異及手風琴作品風格、演奏形式、樂器種類、發展趨勢等角度出發,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的多元化教學實踐。針對基本授課形式及教學實際情況,加大多元化教學模式應用力度。例如,依托小課模式同步進行流行琴教學、自由低音琴教學、傳統低音琴教學活動,部分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國產流行琴或傳統低音琴,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自由低音琴;依托小組課模式可開展4—6人的室內樂、合奏、重奏及與人聲、其他器樂配合演奏的教學活動;依托10人以上的集體課模式可開展伴奏、合奏等教學活動。在應用基本授課形式的同時要針對不同種類的手風琴穿插現代作品、古典作品、流行等音樂作品的賞析及演奏練習等教學活動,旨在通過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高效利用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擴充教學內容
多元化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持續性擴充,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學要側重引入紅色音樂藝術文化,指引學生學習紅色革命樂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東方紅》等紅色歌曲,這些膾炙人口的紅歌感染力強,且旋律優美,不僅能指引學生體會中國風格手風琴音樂的藝術特點,還能指引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激蕩愛國情感,能在紅色藝術文化指引下探索發現、創新實踐,將對國家的熱愛之情轉化為手風琴多元化學習的動力,在此基礎上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肩負中國手風琴藝術繼承與發展責任,將德育、美育結合起來,使多元化的手風琴教學模式更具應用意義。
(三)完善教學體系
首先,對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阻力進行分析,發現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為多元化教學模式從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切入不斷優化升級指明方向,旨在用教育問題驅動多元化教學模式發展;其次,借鑒并學習國外手風琴藝術體系及教學體系發展經驗,一方面為吸納多元手風琴作品、樂器等方面的知識,為開展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活動提供條件,另一方面為我國手風琴藝術與教學模式同國際社會接軌奠定基礎;最后,立足新時期的中國探索多元化手風琴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之路,保障多元化教學模式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教書育人,實事求是,培育更多熱愛本國文化且綜合素養過硬的人才,繼而在普及與推動手風琴藝術中國化發展中做出貢獻。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與應用具有提高育人質量的積極意義,這就需要高師院校的教師能推行“多元分流,和諧同處”理念,豐富手風琴教學內容,在更多樂器種類、音樂風格、音樂作品引入手風琴教學活動基礎上靈活運用基本授課形式,擴充教學內容,完善手風琴多元化教學發展體系,繼而拓展學生的眼界,并提升其綜合素養,提高新時期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藝蕾.高師手風琴教學的多元化和民族化[J].大眾文藝,2018(12):261-262.
[2]李璇.淺談高校手風琴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黃河之聲,2020(21):114-115.
[3]劉燕.合作學習模式在手風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20(23):152-154.
[4]陳培剛.簡論便攜式智能移動終端帶給音樂教育的新機遇[J].中國音樂教育,2014(11).
[5]謝姿媚.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手風琴教學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