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婧
摘要:國家高度重視素質教育的發展,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的改革創新也需要引起各方重視。《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是張家口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學科教育必修課,是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實現美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和諧的合唱、優雅的指揮不僅可以讓學生接受藝術的熏陶,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本文擬從該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著手,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進行研究。
關鍵詞:童聲合唱與指揮? 課程評價體系?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127-04
合唱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是音樂教學里歌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中,對于兒童而言,和諧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他們步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情感的滿足,進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知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對于學生提高音樂技能、提升音樂素養有重要的作用。合唱指揮的任務是運用手的動作,輔以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身體細微的動態,構成指揮所特有的無聲語言,帶領、啟示被指揮者的演唱,這兩者的結合對于教學而言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對學生的組織協調、交流溝通、藝術表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嚴格要求。我國在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一方面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影響,另一方面與課程評價體系有密切關系,學生在童聲合唱訓練與指揮方面并未完全展現自身的天賦和潛能,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這門課程正在積極推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創新,以更好地符合新時期教學的需要。
一、《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作用
在音樂教學中,合唱是聲樂演唱的一種團體表演形式,而指揮對合唱的整體性表演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對音樂演出的整體效果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合唱教學本來就具有一定的難度,而童聲合唱作為合唱的一種特殊類型,《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難度隨之增加,指揮與合唱需要相互配合,將音樂指揮的理論知識與音樂合唱有機結合,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訓練以及相互協作,因此針對當前教學以理論輸出為主的現狀,需要及時進行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課程教學需要,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二、《童聲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下,眾多高校的教師在課程改革方面勇敢地作出了新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也在不斷地改革當中,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需求,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還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一)“指揮”與“童聲合唱”分離教學
根據對當前《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調查研究,發現普遍存在缺乏正確的合唱指揮教學認知的問題,即認為合唱與指揮之間沒有緊密聯系,整體的表演效果主要依靠合唱方式來呈現,而合唱的表演效果則主要由個人的音樂素質決定,這種普遍的認知是不正確的,分離式的教學不僅不利于合唱和指揮的學習,同時也不利于開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因為指揮與合唱是緊密相關的,是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一個整體,指揮可以對合唱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當前我國高校在《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方面存在明顯的理論和實踐脫節情況,單純的理論教學對于合唱這種表演形式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這種教學方式對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理論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如果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核,則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要想有效轉變這種情況,負責合唱指揮教學的高校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想法,充分意識到理論和實踐融合對合唱指揮教學的重要影響,并且根據該門課程自身的特殊性,增加實踐教學課時的安排。
(三)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課堂枯燥
眾所周知,課堂作為高校教師開展教學的主陣地,如果缺乏趣味則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當前的《童聲合唱與指揮》課堂也同樣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負責教授合唱與指揮的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實踐訓練,無法充分發揮出音樂教學的特色優勢,缺少實踐環節,學生只是遵循傳統,死記硬背,沒有落到動手操作的實處,由此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教師遵循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意識,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對音樂的敏感程度、表現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不高,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如果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會直接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效果。
(四)教師主導教學,教學模式單一
在當前的教學方式中,絕大部分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占據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不注重發揮學生在合唱和指揮方面的作用,而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與合唱指揮技能,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充當合唱隊員的角色,束縛了學生在音樂方面潛能的開發,導致學生在后期進入實際訓練過程中不能完全適應合唱與指揮的具體工作場景,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無法在實踐訓練中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無法在小組或集體活動中鍛煉和增強協作能力。
(五)課程評價單一化、機械化
由于《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方式基本沿用以往的傳統方式,其教學評價方式也采用單一、刻板的評價方式,通過對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多少或者某一方面的技能進行考察評價,并不是根據學生在合唱和指揮方面的綜合素質表現予以全面評價,而通常的考察形式也只通過期中、期末考試進行,這種方式具有偶然性和諸多的不確定性,對理論知識方面的評價多于技能考察,對于這門課程的評價,不能拘泥于單一的理論考核,應該建立起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讓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觀。
三、《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評價改革創新途徑
課程教學評價的改革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效果,盲目或者錯誤的改革方式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使教學進程陷入混亂,影響后續教學成效,因此改革的路徑需要根據當前該課程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
(一)加強“童聲合唱”與“指揮”聯合教學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合唱指揮教學的認知,意識到合唱與指揮的內在聯系,充分發揮指揮在合唱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引導合唱,呈現出好的音樂表演效果。教師作為課程的授課者,自身需要對童聲合唱和指揮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深入的了解和實操經驗,在實際教學中引導指揮者與合唱者之間的表演默契達到協調統一的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指揮”和“合唱”兩方面的聯合教學,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快速地融入課堂。例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輪流選擇做“指揮”和“合唱隊員”角色,并分小組進行展示和比賽,由其他教師和同學共同組成評委,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評價和建議,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指揮和合唱的配合作用,還可以在訓練過程中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為后期的合唱指揮學習表演奠定基礎。
(二)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滿足《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需要,合唱和指揮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遠遠超過理論知識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方面以必需、夠用為教學目標,學生接受相關理論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需要認識到理論知識對于實踐教學所起到的指導作用,充分意識到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對《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重要意義。教師開展課程改革時,需要從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探索,在設計相關課上內容時,應充分讓學生開展實際訓練,可以為每位學生輪流提供實踐指揮的機會。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在課下開展相關的展示活動,帶領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練習,幫助他們快速找到表演狀態,從而使他們的合唱和指揮的專業技能以及臨場、溝通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都取得顯著提升,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童聲合唱與指揮》這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進行課程評價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采取的措施,一方面順應課程學習的需要,真正幫助學生從課堂上學習到相關知識,并經過教育實踐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促進了相關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完善。
(三)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式
作為《童聲合唱與指揮》的授課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讓自己的課堂變得豐富而有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在短短的課堂中理解和獲取更多的信息。新一代的學生都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于互聯網的接受程度遠遠超出此前任何階段的群體,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善用多媒體形式,通過視頻等案例方式輔助教學,一方面加深學生的視覺記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視頻播放指揮的教學,引領學生代入角色,配合合唱訓練,進行模仿學習,學生可以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針對自身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和解答,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融合,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不同類型的童聲合唱作品進行賞析和對比,搭配指揮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更加深入的體驗感,這種教學方式既符合新時代下課程標準發展的需要,還能拓展學生的實際運用需求,能在短時間內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模式多元化,強化學生在課堂的主導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個性化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在合唱和指揮的技能學習、音樂表現力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因此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在進行《童聲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化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盡可能發掘每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不同潛質。例如在分組教學中,性格大方,領導能力強且善于與他人溝通的同學,如果對指揮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就可以充分挖掘其在指揮方面的天賦和潛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不僅讓學生接觸多種類型的合唱作品,找到合唱類作品的相通之處,還能幫助學生尋找到真正感興趣的學習方向,并在這一方向上深耕,在某一細分領域取得顯著的成就,這是進行該門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承擔教學主體的任務,始終扮演著說教者的角色,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點,無法表達自身的觀點,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方式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學生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學會轉換自身角色,學會從教育知識的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針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意識地將課堂交由學生參與和嘗試主導,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童聲合唱訓練、指揮法等展示的舞臺,盡量使每位學生的天賦都展現出來,完成課堂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導的轉變,師生之間相互學習和進步,這不僅有利于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練習,逐步提高。
(五)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不僅有利于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很大程度上還可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考查形式也趨于單一化和機械化,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童聲合唱與指揮》的評判是不夠標準和合理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基礎實踐教學部分是以應用為目的,理論講授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課下還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基礎實踐能力訓練,強化專業實踐教學技能,提高綜合實踐教學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考察和學生能力評價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舉措,學校和教師需要明確該門課程是一門以實踐教學能力訓練為基礎的專業核心課程,為了更好地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綜合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應該向培養學生在合唱訓練和指揮法基礎方面的綜合能力轉變,而不是沿襲傳統機械化的結果性教學評價方式,在課程進行的全過程都對學生展開評價,建立和完善一個動態的評價模式。同時改革考試方式,由傳統的期中、期末理論知識考核轉變為學生、教師綜合評價,建立起全方位、過程性綜合評價體系,由出勤平時表現、課下個人+小組協作練習分項提交展示作業以及期末考核多級聯動的考核機制組成,不再以簡單的理論考核結果作為學生本門課程的評價結果,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教學全過程,學生的日常課堂表現和在舞臺的實際表現,甚至可以加入課下積極參與度的評價,同時鼓勵每位學生都主動參與其中,讓學生從原來的被動接受教師考核轉向主動參與到自身的考核工作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應該成為課程評價的主體,他們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新的評價方式,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體驗、互動參與和討論,在所在班級或者院系內試行,促進教學評價方式多元化發展的同時發揮學生在教學評價體系改革中的關鍵作用。
四、結語
當前,通過對《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全方位觀察和總結分析,發現普遍存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評價方式機械化的問題,課程教學和評價方式改革創新都面臨著一定的阻力,盡管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學評價方式改革與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繼續摸索,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并廣泛應用于高校《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評價中,一方面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有所獲。
針對《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高校教師應該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積極迎接挑戰,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具體情況,把學生當作課程評價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設置一套科學的課程體系,根據該門課程對于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的具體需要,合理安排課程學習課時,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成為新評價方式中的主體,全方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轉變傳統教學中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觀念,鼓勵學生多實踐,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掘每位學生的音樂潛能,一方面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另一方面也為我國高等教育師范類藝術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妍.新形勢下高校音樂學專業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探究[J].黃河之聲,2019(14):107-108.
[2]李雪錦.高師合唱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3]李寶珠.高等學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01):41-42.
[4]李平平.小學童聲合唱指揮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