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晨 劉福烈 范起東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規律,加強高校思創融合教育的理論研究,能夠切實拓寬高等教育的發展思路,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創新精神,為實現民族復興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文章構建“五位一體”的思創融合教育體系,為高校思創融合教育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思創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28-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該課基本上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教授的。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基于文化素質課開展實施的,附加一些創新創業類比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不是很緊密,并未充分發掘出創新創業領域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目前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交集并不大,沒有完全實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思創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的思政教育和創業教育,不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同向同行,而且在世界觀上同根同源,在方法論上異曲同工,都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責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都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與責任[1]。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雙創升級,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由此可見,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逐漸成為國內各高校關注的焦點和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解讀時下黨的方針政策,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指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信心,發掘大學生創新創業斗志,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動能支撐[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論講解的同時,還要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可以介紹愛國企業家的成功事跡,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創新創業精神,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學習,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前途發展與國家的未來前途發展相統一。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身處多元化的文化氛圍,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深受其影響。所以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要且艱巨的任務,這也是高校進行立德樹人的根本所在。創新是推動新時代不斷發展的動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新時代,高校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把雙創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新人才。
新時代的中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加之面臨西方國家科技的封鎖和壓制,現在對創新型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新時代需要新人才,而新人才需要符合新時代的教育模式,思創融合教育有助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創業觀,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其理念方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具備敢于承擔、勇于探索的品質。思創融合教育不僅提升學生的品德素質,更加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培養堪當新時代重任的新人才。
三、“五位一體”的思創融合教育體系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應順應時代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為新時代的中國培養新人才。新人才要具有愛國情懷,良好的道德情操,還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創新創業精神。
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轉變傳統的“說教”模式,實現教師說教、動手實踐、文化氛圍浸染多維度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規律,能夠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方向, 而且符合新時代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學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優化育人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率,有助于加強實踐教學,實現全方位育人,提升高校教育質量[3]。
本文提出構建“價值引領”——“信息平臺”——“實踐基地”——“校園文化”——“師資建設”五位一體的思創融合教育體系,不斷深入推進思創融合教育的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的成效[4]。
(一)價值引領
在思創融合的過程中,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機制[5]。只有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地位,才能正確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方向。建立健全價值引領機制,從思想價值的引領和日常活動的進行兩方面,強化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落到實處,產生進行創新創業的原動力。高校大學生應在創新創業的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努力實現創業的理想,并且在奮斗的過程中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價值引領作用的載體,不僅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還要將各類比賽、開放實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6]。
(二)信息平臺
當下時代,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微信朋友圈、QQ群、飛書群等等)服務于創新創業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他們提供更多有效的學習資源。更重要的是要堅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德育教育[7]。互聯網信息量巨大,并且良莠不齊,其中不良的信息極易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價值觀。所以,應當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好思創融合教育,進行思想理念引導,大力宣傳艱苦創業、堅持不懈的創業人物和具有民族精神的企業,通過這些創業典型將正能量傳遞給大學生。
(三)實踐基地
加強高校“精神實踐育人基地”和“創客空間”建設,通過思創教育平臺更好地為開展大學生思創融合教育提供實踐基地。在“精神實踐育人基地”里面可設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定期邀請勞模開展講座,講述行業精神、專業精神等老一輩科學家在艱苦創業過程中匯聚的優秀品質[8];在“創客空間”定期舉辦創新創業交流分享會,例如學科競賽的交流分享會和創業者經歷分享會,在這些實際的、身邊的人和事中領會創新創業需要的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精神。在實踐活動中為學生增加勞動能力和創新創業相對應的二課學分,提高學生參與思創融合基地活動的積極性,提升思創融合的成效。
(四)校園文化
首先,在思創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解讀目前有關創新創業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優惠政策,分享創新創業相關的案例,同時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企業家到學校進行溝通交流,增強學生們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信心,形成“我敢創、我會創、樂于創”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相互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方向,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熱情,傳授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有效方法[9]。最后,在雙創俱樂部的協助下,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掌握創新創業技能。
(五)師資建設
課堂教育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陣地,所以加強思創融合教育必須加強思創融合教育師資的建設,構建一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先進教學理念的思創融合教育教師隊伍,推進思創融合。一方面,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任課教師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聯系。首先從課程教學做到思創融合,其次可以引進高水平的師資力量,邀請知名企業家作為客座教授,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滲透企業家精神。另外高校可以多設置一些思創融合的課程和活動,在創新創業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的思想[10]。
思創融合教育旨在培養國家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思創融合教育旨在培養社會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學生就業創業面,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思創融合教育旨在堅持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堅持道德素質與創新創業并重,正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互融合是順應時代、堅持“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11],“價值引領”——“信息平臺”——“實踐基地”——“校園文化”——“師資建設”五位一體的思創融合教育路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方向,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學生耳濡目染,自覺地參與到創新創業中來;通過思創實踐活動,讓創新精神入心入腦;通過思創師資建設,為高校思創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思創融合教育有助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改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弊端,從而更好地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可用的棟梁之才[12]。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學創新創業研究基金項目“‘三全育人理念下基于導師制的專創融合教育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0RW02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晨晨(1991—),男,碩士,西南石油大學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劉福烈(1984—),男,博士,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實驗師,研究方向:物探;范起東(1980—),碩士,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吳現波,周金剛,李卿. 基于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思政課教學法創新初探[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9(03):155-158.
[2] 張明瑤. 高校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6):91-95.
[3] 李珍珍. 協同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微探[J]. 大眾文藝,2020(04):2.
[4] 許瑞. 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發展研究[J]. 當代旅游:下旬刊,2019(10):1.
[5] 梁齊偉,王濱. 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發展機制及路徑[J]. 廣西社會科學,2019(02):174-178.
[6] 高秀梅,張光亞,徐文歆.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與實踐——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J]. 高教論壇, 2019(10):101-104.
[7] 林宸羽,劉宸利,劉振友.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的探索與發現[J]. 科技風,2018(35):84-85.
[8] 譚悅華. 創業教育與學科教學[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
[9] 李莉.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23(02):3.
[10] 吳文浩. 大學生創新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融合模式研究[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1):61-63.
[11] 謝琪杰. 吉首大學“立人素質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學,2017.
[12] 桑韻欣.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工匠精神研究[D]. 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8.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