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肖桂蘭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專業課程教學要注重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如今網絡發達、社會思潮復雜,高職院校學生容易受到多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培養其思想政治素養尤為重要。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外來文化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日語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提升對日交際水平;同時,還應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對日語教學改革的重大意義,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日語教學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為高職院校日語教育發展拓寬渠道,培養出高素質的日語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日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37-03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學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時期,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若沒有明確的價值觀甄別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蝕。因此有必要結合專業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長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實現大思政時代所要求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標。在大思政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如何在日語教學中發揮學科特點,依托課程思政,將本土文化與日語教學相互融合,探索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新思潮,成為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1]。
一、當前高職院校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目前,國家重視高職教育的發展,院校擴招政策已經得到全方位的落實,但隨著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高職院校的教育也面臨更大挑戰。高職院校的擴招,使更多學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意味著錄取分數線的降低,使得學生之間兩極分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就日語學習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入學水平分數差異較大,然而教材、教學手段以及評價體系依然是統一制定的,這就使得語言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后不能適應教學,跟不上進度,加上學習目標不明確、個人學習習慣以及努力水平的差異,等到畢業時,學生之間的水平差距進一步加大,這也違背了高職院校日語教學的初衷和目的。
(二)教學內容的局限性
日語教學,基本上都為注重發音、語法、翻譯等日語的基礎教學,篇章安排過于重視日本知識文化的講解與理解,比如日本的傳統禮儀、節假日習俗、飲食文化等等,部分內容加以過度美化,反而忽視我國本土文化、優秀文化的宣傳,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積極向上精神對學生思想上的影響。
(三)教學模式的傳統單一
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目前高職院校日語教學仍舊以“滿堂灌”為主,教師的目標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在課堂上講授更多的知識。面對新時代的大學生,該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程度較低,并且漸漸喪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故而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很多教師會引發疑問,在課堂上運用了大量的思政案例,編排了大量思政環節,為什么學生的積極性依舊不高。究其根本,教師僅將這些思政案例搬到PPT中,其本質并沒有得到改變,依舊是沿用傳統落后、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思政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求教師與時俱進,此種教學方法與教學結果有悖于教書育人的教學初心。
(四)重語言學習,輕文化輸出
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視點重新審視目前的日語教學,可以發現高職院校日語教學注重的是日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升,而對于語言所蘊含的人文教育方面,沒有充分通過課程展現出來,無法將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發揮到實處。反而通過傳授學生大量日本文化知識,削弱了我國本土文化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宣傳。語言的學習其實也是中外文化對比的學習,運用語言加強本國文化的宣傳,擴大本國文化影響力,也是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即讓學生用日語講好中國故事,宣揚中國文化。這就需要在日語學習的過程中儲備好中國元素,才能實現中華文明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一)加強師資建設,提升教師思政素養
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關鍵人物。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功能要想落到實處,離不開教師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大多數日語教師有著海外學習經歷,有著熟練的語言交流能力,在教學中會分享各種當年海外學習的經歷。出于各種原因,教師可能會介紹較多的美好經歷,導致學生盲目相信日本社會的美好與優點,對日本文化產生莫名的好感。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思政素養與人文素養,為學生的日語學習構筑一個客觀真實的環境。學校可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來校演講,就中國道路、中國智慧等議題與教師們交流研討,提升日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和水平,搭建日語課教師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溝通橋梁,做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日語教師也要主動出擊,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充分認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日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做好課件設計,提升思政教育育人能力[2]。
廣大日語教師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積極順應時代的潮流,在備課過程中正確使用網絡資源,對豐富的網絡資源具有很好的辨識能力,區分出哪些資源適合放在課堂上,而哪些資源留給學生課下學習會更好,引導學生養成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日語的良好習慣;其次,學校以及二級學院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教師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使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系列化,產生持久效應,并在此過程中推出典型案例,樹立示范,激發教師全面深度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熱情。
(二)融入思政元素,豐富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好的課程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課程思政為高職日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源泉,能夠豐富日語課堂教學內容。日語的學習過程也是思辨能力提升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專題,將教材知識所蘊含的日本文化知識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比如服裝文化、漢字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使得學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喜愛我國璀璨悠久的文化歷史,深入了解我國文化對日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教師應該豐富教學內容的展現形式。以融入語言的文化背景來說,如果教師僅以口述的方式向學生講授,學生接受起來比較有難度。此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圖像、視頻等方式將所有講述的內容展示出來,圖文并茂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感官形成更強烈的刺激,創設一個真實的日語學習情境,適當加入國情與時事介紹,讓日語教學更具中國化、本土化,營造“大事小事事事關心”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對社會的關注,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就能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學習的內容也要與當前社會需求相匹配,結合學生今后的職業需求,更能體現日語教學課程思政的時效性,培養出適合國家發展的高素質日語人才。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需要教師從課堂著手,優化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中來,提升學習效果,把握住課堂教學的主陣地[3]。高職院校教師所面對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意識,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習體驗,更好地展示個性,追求個人全面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對于人才的評價標準也更加多元化,單一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了解目前日語行業的需求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改良教學方法,堅持多樣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礎上教會學生語言知識,運用課堂教學實例、場景構筑來體現語言的文化性,在中日對比中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根據所學專題補充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給學生[4]。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大家討論該文化背景對于語言表達的影響。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充當觀察者的角色,通過觀察每位學生的表現來判斷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活躍課堂氛圍,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激發學生思考、討論,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延展互動空間,打造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高職院校日語教學應該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積極利用QQ、微信、雨課堂等網絡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僵局,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實現終身受益。比如,教師可以創建專門用于討論學習的班級群,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時提醒學生做好復習、預習的工作。當然教師也要運用線上交流平臺更大程度發揮育人功能,可以就時事新聞與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日語展開交流既能鍛煉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也能了解更多實時動態,培養愛國情懷,利用激勵人心的奮斗史鼓勵學生,使其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此外,教師可以將課堂上的重點難點以短視頻教學的方式上傳至教學平臺,供學生學習[5]。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模擬國際會展”“模擬對日公司業務”等多種活動,吸引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對于日語的學習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利用網絡鼓勵學生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這也是課程思政賦予日語教師的使命。
(五)滲透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日語教學中有必要融入中華文明,加深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首先,可以在日語教材中充分挖掘中國精神,比如日語類課程可以增加科技日語。科技日語不僅給學生進行科技類單詞講解,更重要的是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工匠精神、發明創造、科技發展以及大國成就等等,讓職業日語更具人文素養,使得學生在提升日語能力的同時,明白其所擔負的使命與責任,真正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比如,可以深入挖掘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日語表達和人物故事,讓學生在了解我國璀璨優秀文化歷史的同時,深入理解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工匠精神”,激發他們成為大國工匠的決心。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是教材內容的融入,也可以是視頻的展播,案例的滲透。教師要不拘小節,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手段融入日語教學,深度挖掘教材課程中的中國元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日語第二課堂,在日常的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弘揚傳統美德。比如日語文化角活動,可以讓學生搜集中國各類文化知識的日語表達,將中國經典故事以日語的形式展現出來,在鍛煉學生日語能力的同時增進對本國文化的了解;還可組織演講比賽,就某一時政熱點展開演講,積極發表自身的看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中國精神傳承下去[6]。
三、結語
教育工作者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積極拓展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在增強學生的日語應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在對外交往中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9年度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日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9SJA1151);“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課題‘《綜合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證研究”(課題編號:CDGZ2019050)。
作者簡介:李琳(1981—),女,碩士,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學與研究;肖桂蘭(1971—),女,碩士,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參考文獻:
[1] 葛忠強,高琳琳,劉巖. 應用技術大學中國后大學外語時代教學探討[J]. 企業導報,2015(01):55-56.
[2] 楊朝丹. 新型應用技術大學外語教學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基于語言經濟學理論[J]. 教育教學論壇,2016(20):46-47.
[3] 羅莉,李楊,胡秋梅. 應用技術型大學背景下“實習式”外語翻譯實踐人才培養[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5):36-37.
[4] 李曉君. “課程思政”下高職英語專業教學資源現狀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6):92-94.
[5] 王文軒.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外語教學改革研究[J].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1,26(02):98-101.
[6] 王敏. 課程思政在高職外語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 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49(01):12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