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應會
摘要:為了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教師應該將美育教學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讓學生體會到語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音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課堂美育滲透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滲透教學
引言
德國詩人和“真善美巨人”席勒提出了美育的意義和美育的必要性,他主張通過美育來培養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美育教育,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品質的培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材這個載體,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
一、國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未聯系實際的美育教學課程
雖說該研究的主題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美育教學,但是語文課堂和美育課堂終究是兩個概念。若教師想要在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方面得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將語文課堂和美育課堂相聯系是必不可少的。已有的研究都在強調如何將美育教學融入語文課程,卻沒有注重語文課程與美育課程的聯系。如果語文課堂與美育課堂相脫離,想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美育教學,想要培養學生創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就會變得困難很多。
課程缺少明確的評價標準
在眾多研究中,大部分都強調小學語文課程融入美育教學的方法以及意義,卻忽視了這種融入教學的明確標準。一方面,沒有明確的標準,教師就難以制定教學計劃,整個課堂就不容易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獲得了審美情趣的提高,學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增強了創造美的能力,這些都沒有明確的標準。沒有標準,教師就難以看到學生在審美方面的進步,也難以感受到自身教學的成功,也難以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并且,美是一個很寬泛而且很主觀的概念,所以,要想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美育教學的實施效果作出評價和判斷的話,其標準是很難界定的。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美育元素
(一)合理利用小學語文課文滲透美育,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與道德品格
小學語文教材編撰人員在編排語文課文時,會選取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貼合的素材,課文內容對于小學生的人文思想、品格意識的塑造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在《端午粽》這篇課文中,主要講解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以及節日里的中華傳統美食——粽子。端午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每年學生都會與家人共度這一節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家中的端午節是怎樣度過的,粽子是什么味道,并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在拓寬學生知識范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強化學生人文思想,培育其道德品格的美育目標。
(二)借助師生互動探討人性之美
教師不僅要通過精美圖畫直觀展現古詩的自然之美,還要通過音樂藝術加速對想象美的感悟,更要引導小學生進行師生互動,深度開發師生的集體智慧和團隊合力去探討文學作品中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質之美。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質之美能夠對小學生提供高價值的思想教育、美育熏陶和德育教化,教師非常有必要將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質之美為小學生開發出來。以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少年周恩來身懷報國之志、發奮讀書、立志成才的感人故事,對現代小學生非常具有教育價值。因此,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對“少年周恩來”的讀書目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進行廣泛交流和深入討論,讓小學生在暢所欲言中全面把握“少年周恩來”的遠大目標和精神追求,讓小學生感悟到“少年周恩來”的人性之美和品質之美,并鼓勵小學生以“少年周恩來”為人生楷模,做一個有益于國家、有益于社會的人。
借助精美圖畫展現自然之美
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精品資源,自然也是滲透美育的核心區域。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多是寫景抒情和借物言志,自然景物的描寫內容就成為古詩詞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為了展示古詩詞中的自然之美,教師可以在網絡上的教學課件中精心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精美圖畫,用圖畫內容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古詩詞中較為抽象復雜的思想情感,以此完成美育活動。以教學二年級下冊高鼎的《村居》為例,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提供四幅精美的圖畫。第一幅圖:“草長鶯飛圖”,讓小學生看見生機勃勃的春草以及活潑可愛的黃鶯鳥駐足樹梢;第二幅圖:“楊柳醉春圖”,讓小學生看到微風習習中河邊的垂柳猶如長發少女嬌媚地站在河邊,河里倒映著垂柳那嫵媚動人的身影;第三幅圖:“孩童放學圖”,讓小學生看見圖畫中的小孩子背著書包快快樂樂地往家跑;第四幅圖:“紙鳶高飛圖”,原來圖畫中的小孩子快快樂樂地往家跑,是回家拿風箏,去放風箏。
閱讀與品味課文中的自然語言,增強學生對自然的喜愛
之情以及審美情感小學生年齡尚小,對季節的變更、動植物的成長等規律缺乏清晰的認知,也很難感受到這些事物存在的價值以及本身具備的美感。語言、文字的存在,能夠將事物的存在及其審美價值進行記錄、傳遞。例如,在《秋天的雨》這一篇課文當中,其中講述了秋雨來臨時的美好景象,其中應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以及描寫手法對秋雨進行了描繪,教師可以在講解此篇課文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自然賦予人們的美感,融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其更加喜愛自然、愛護自然、親近自然。
結束語
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承載者和建設者。因此,教師要善于開發課文內容中的美育資源,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美育和思想教育。教師要借助美育資源將小學生培養成為內外兼修、品學兼優的復合型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許瑋虹.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美育探析[J].名師在線,2020(31):82-83.
[2]葸金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