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蓉
【摘要】教學只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存在狀態;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學要善于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情景、生活的事理、生活的真情,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情景;生活事理;生活真情
有一位教師說得對:“我們不是在學習中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學習;不是在教學中生活,而是在生活中教學。”是的,教學只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存在狀態,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欲得清澈明麗之景,必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的課堂。
語文和生活是血肉關聯的。“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劉國正語)語文不是空中樓閣,它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材是創于生活的教材,教師是生活中的教師,學生是生活中的學生,而語文教學活動實則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與教材在教學具體情境中的互動本身就是生活化的表現,碰撞交流中的人事景物、思想情感皆源于參與主體平時生活的積累和沉淀。可見,語文教學遠離生活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學習語文。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呢?下面筆者從三方面談談做法:
一、創設生活的情景,點燃學生學用語文的熱情
語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歸于生活。學生只有感到語文貼近生活,貼近自身,才有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創設生活的情景,吸引學生參與語文活動,在活動中用語文、學語文。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語言應用專題內容時,根據學校學生社團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學生會社團招聘大會”的語文活動。活動擬由學生會組織為下屬五個社團文學社、廣播站、紀檢部、書法社和青年志愿者協會招收新成員。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五大組,每組10人。活動流程及具體語文任務如下:
活動一:代學生會擬寫一則社團成員招聘納新啟示,全班學生每人各寫一份,小組內選最好的一份并綜合小組意見修改后提供全班交流。
活動二:各組分別抽簽確定一個社團作為自己的招聘社團,以小組為單位給本社團擬一則宣傳廣告詞,并負責該社團的招聘工作。
活動三:每小組推出兩名選手分別參加另外兩個社團的應聘(每社團候聘選手不超2人,2:1差額招聘),準備1分鐘的自我介紹,2分鐘的應聘演講(應聘理由、設想及其它)。
招聘團由教師擔任團長,各小組抽調一人組成評審團,各社團按先后輪流招聘,評審團打分篩選,并進行點評。最后綜合評出最佳應聘者和招聘社團。
這位教師結合學校實際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放在實際運用的情境中進行,讓語文學習和生活需要無縫銜接。活動融得體、準確、簡明、生動等多方面的語用能力訓練于一體,既有文體寫作又有當眾演講,既有小組合作又有個體挑戰,既檢驗了知識能力又考驗了心理素質,過程充滿語文性和生活性,交織著語文應用的快樂和求知的欲望,激蕩著熱情,歷練了心智。
二、引入生活的事理,啟發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
語言不是生硬的文字,它是有生活血肉和氣息的。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教學,應讓語言與生活接軌,讓學生的思想和思維將生活與語言接合,在揣摩、品味中增強語感,領略語言蘊藉的豐富內涵。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首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其中連用三個“輕輕”表達了怎樣的意蘊?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用“輕輕”充分造句,體會這個詞能在哪些語境中運用,具體表達了什么含義,再讓學生聯想生活中出現“輕輕”這一動作的生活情景。有的學生說“柳絮在微風中輕輕飄落”,“春風輕輕撫摩著枝頭上的嫩葉”,有的學生聯想到巍巍《我的教師》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三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的語句,有學生這樣描述生活中相關的情景:母親輕輕走到床邊,給勞累一天的父親輕輕蓋上被子,然后輕輕地走出臥室……通過這樣生活性的啟發引導,學生很快就領悟到:原來志摩詩中的“輕輕”,既含有詩人對康橋無限的溫柔與愛意,又有源于內心的一份輕盈與飄逸。
再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如果改作“濃”字效果如何?如果讓學生想想含“鬧”字的詞語有哪些,在什么語境出現,比如,由“鬧”想到“鬧市”“熱鬧”“喧鬧”等詞,再想到“街市很熱鬧”“場面喧鬧”等生活情形,可知“鬧”含有多、雜、聲、形、色的多種情態,再結合詩句語境,學生就不難體會,原來“鬧”字不止讓人想到花紅葉綠,還想見蜂飛蝶舞、白鳥和鳴的生機盎然的景象,它傳達不是“濃”的單一抽象含義,而是動靜俱見、具體立體的生動畫面。
三、觸摸生活的真情,讓語文流淌學生心靈的清泉
語文教學不僅引領學生關注書中的生活和靈魂,更要親近學生的心靈和生活,讓學生“我口說我心”“我筆抒我情”,真切體驗“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的密切關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正高度概括了這種關系。教師要消除學生覺得語文高深遙遠的錯誤認識,要讓學生知道,只要善于關注自身,留心生活,感悟自然,觀察社會,語文無處不在。閱讀教學中,要多些給機會,多些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感受,要充分關注、尊重和呵護學生的心靈。只要學生想說、敢說,其實已靠近語文一大步。作文教學,首先要鼓勵學生說實話、寫真事、抒真情。要讓學生認識只有“真”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真性情的文章,要多些與學生一起共賞,尤其是學生的習作,要大力贊賞為人與為文一致的生活態度,要讓學生記住葉圣陶先生的教誨:“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
教師宜盡量寫下水作文。教師與學生一塊寫,在學生角度看是營造寫的氛圍,是“言傳身教”;在教師角度看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這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打點生活”,一起感悟人生。教師的作文與學生的作文一起批閱與評析,評講時讓學生去評價、討論,這對學生的作文與做人都有幫助,讓學生感受到“寫”也是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筆者有一次這樣的經歷:某天,快上課了,但教學樓狹窄樓梯口卻擠滿了學生,筆者也被擠在學生當中,一時也上不去。因此,得以看到了學生各種情態:有的學生抱著書本耐著性子在人堆里慢慢移動;有的邊挪動邊埋怨;有的不顧旁人一股勁往前鉆,遭致怨語;有的站到一邊觀望;有的三三兩兩聚在一旁說笑。幾分鐘后,大家先后回到了教室,當然遲到者不少。對這次師生共有的經歷,筆者讓學生每人作文一篇,而筆者也寫了下水作文,與學生一起共評析。練習中,學生分別從“等”“早”“秩序”等多個角度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在練評中,學生深切地體驗到原來作文就在自己的眼里心中,就在身邊人事中。
生活之水取之不盡,語文與生活溝通之渠無處不在。教師只有善于發掘、利用,那生活的清泉便能灌溉語文的沃野,滋潤學生心靈之苗,思維之樹,讓語文的天地充滿成長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劉國正.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
[2]周一貫.新課程語文課堂的詩情追尋[J].語文教學通訊,2013(1) .
[3]王書月.從模式語文到頭腦語文[M].中國教育出版社,2104(9).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