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璐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小學數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從多角度去生動展現數學教學內容,會有效幫助小學生快速理解相關知識,并不斷提高學習成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應用一定的策略,才會讓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本文對相關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可以對提高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高
前言:
信息技術不僅功能強大,而且形式多樣。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小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快速接受相關新知識。并且,還會有力促進教學效果快速提高。在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分析數學新知識的特點,恰當應用信息技術,才會讓小學生更主動去探索數學知識。
一、生動展示知識,降低小學生枯燥感
數學知識枯燥感強,小學生面對枯燥的學習,會明顯降低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也會讓其學習效果受到直接影響。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將靜止的、枯燥的內容,用生動、立體、逼真的視頻展示出來,相對單獨參照教材授課,在教學效果上會有極大的反差。在實際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其去搜集有助于教學的資源,還可以利用其對相關視頻、圖片等資料,進行剪輯或是加文字等處理,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所要教學的內容,去應用信息技術的不同功能,才會讓其在數學課堂中,發揮最大化的作用。
如,對“認識時間”開展授課活動時,教師單一依靠課本中的插圖,就會讓數學知識的死板程度不斷上升。同時,也會極大加強小學生的枯燥感。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搜集“鐘表店”、“鐘表研究所”的生動視頻,并且,對其加以適當的處理。在授課開始時,教師可以先與小學生交流:“同學們,你們參觀過博物館嗎?”。小學生回答“去過”后,教師再說:“那么你們在博物館中,看到最古老的鐘表是什么樣子的呢?”。小學生的興致就會快速被調動起來,并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接下來,教師再說:“這里有許多不同的鐘表,不僅樣式各不相同,而且十分有趣,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呢?”。小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快速將注意力集中到視頻課件中。同時,教師可以在小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引導小學生去觀察每種鐘表的相同之處,進而幫助他們對小時、分鐘、秒有更詳細的了解。小學生在視覺不斷豐富的同時,也會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更高效去落實。在視頻觀看后,小學生通常就會對“時間”這部分知識形成較深刻的認知。此后,教師導入相應的練習題,就會使小學生扎實掌握相關知識。
二、設計幻燈片,將數學融于生活
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十分廣泛,但需要教師架起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橋梁,才會讓小學生充分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或是在生活中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脽羝褪且环N十分便捷而有效的途徑,它可以生動再現生活中的場景,讓小學生受到啟發,并點燃其強烈的數學興趣。而且,可以小學生的視野快速得到豐富,充分活躍其思維。小學生在思維活躍、興奮的狀態下,對新知識中要領也會更快速的把握。同時,會有力促進教學效果提高。
如,“倍的認識”教師在授課前,就可以立足“倍”的知識,與生活中的聯系,去搜集多種豐富的圖片,并在上面添加上不同的文字,去構建問題情境。在授課時,教師需要讓小學生對“倍”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可以通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來引入:“當你們生病時,媽媽會對加倍愛護嗎?”。小學生就會對“倍”形成初步的認知。接下來,教師再導入完整的概念,讓小學生對“倍”有清晰的理解。然后,教師播放幻燈片,并讓小學生一邊觀看上面的圖畫,一邊朗讀上面的文字:“張朋的媽媽買了一些蘋果,張朋把蘋果每三個放到一個盤子,一共放了這么多,并提示小學生觀看圖畫部分的內容。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計算一下張朋的媽媽一共買了多少個蘋果。這些蘋果是幾的倍數?”。小學生在圖文并茂的學習環境下,就會積極去分析,并快速得到答案。同時,也會對“倍”的知識扎實掌握。
三、在實踐中應用微課,促進教學效果
掌握一門知識離不開實踐,尤其是對于數學知識而言。學生需要通過實踐,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才可以達到深層理解的程度。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會更為重要。小學時期,正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教師僅是通過理論教學,無法讓小學生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而且,也會讓教學效果提高緩慢。另外,教師要注重讓小學生盡量獨立實踐,才會更明顯促進實踐效果。但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限,讓其獨立開展實踐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若將微課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就可以良好解決以上問題,既可以鍛煉小學生獨立實踐,還可以讓小學生的思維得到良好培養,從而有力促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
如,“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教師不僅要讓小學生了解什么是條形統計圖,還要讓其了解如何去制作,對制作過程有真切的體會,才會使小學生更好掌握這一部分知識,并對其特點深度認知。在以后的運用時,才會更加熟練。為了讓小學生可以更深度開展實踐,教師可以將具體應用題從統計到制作的過程制作成一個完整的微課。在講授完統計圖中的概念知識后,布置新的統計知識,讓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共同依據微課去重新制作條形統計圖。在統計內容選擇方面,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為實踐內容:“班級舉辦聯歡會,對小學生的藝術特長調查后,共有8名小學生擅長唱歌,有10名小學生擅長舞蹈……。”,此后,再讓小學生參照微課,用彩筆去共同探討、制作統計圖。小學生經過實踐,會對整個制作過程有深刻的體會,同時,也會總結出條形統計圖可以快速體現相關數據的特點充分掌握。
總結: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要根據數學新知識的特點,去恰當選擇和應用不同的電教技術,會幫助小學生更快速融入到相關知識的探索氛圍中。同時,也會讓數學知識的枯燥感明顯降低,使小學生更全面了解數學知識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另外,教師要注重在實踐環節,應用信息技術,會有力促進小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會程度,并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方靜.信息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8):89.
[2]高燕.信息化條件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中國信息化,2021(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