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青
摘要:日本著名兒童教育專家、畫家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中講:“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然而每個家長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迷茫或不知所措的時候。我認為無論是誰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這種能力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非常自然地培養獲得的能力,不同年齡的孩子會自然地表現與年齡相應的繪畫能力。對成人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守護孩子的這種能力,為他們創造繪畫活動的環境與氛圍。同時明白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即孩子的畫是“聽”了才能明白的東西。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畫只有被“聽”了,被理解了,他們才會有種表達的樂趣,他們的繪畫行為才有意義。
關鍵詞:繪畫能力;理解引導;協調;興趣;色彩認知
一、幼兒段孩子繪畫的特點
3歲前,繪畫從會淘氣開始。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手的運動軌跡。涂鴉對這個時期的幼兒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他們能明白這種變化的樂趣,這也會成為孩子熱愛畫畫的原動力。孩子的畫會從大的連續圓圈到小的連續圓圈發展。這個時期的家長們可以簡短的詢問孩子的畫,讓孩子說出他畫得是什么。但要在孩子畫完之后問,而不是中途打斷孩子的繪畫熱情。
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在畫頭部的基礎上畫出手和腳,形成了所謂的頭足人像。這時候切勿去提醒或教導孩子該如何畫,因為這樣做會打破孩子認識事物的自然發展過程,剝奪孩子認識事物的樂趣,甚至挫傷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阻礙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學習和發展能力。
孩子到了4歲就可以通過語言來描述畫畫的主題和內容,并結合腦海中的印象來畫出大人們眼中像樣的形象。孩子想要畫出來的,是只有孩子能了解到的事實,即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此時孩子的畫中開始有了區域的劃分,比如說家里家外,船里船外等,這是孩子的條理性表達方式在逐步提高的表現。四歲這個時期的孩子仍然沒必要刻意使用顏色和教授形象,這樣只會受到顏色和形象的束縛,感覺不到自由。最好用單色粗筆和大的畫紙來畫畫。
孩子到了5歲左右已漸漸明白了各種事物各自具有的特征和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不會再像四歲以前的孩子畫的頭足人像那樣直接從腦袋上畫出手來,而且還明白了畫中的人物是要穿衣服的。盡管如此,孩子的畫在成人的眼中仍然有所缺失,但不要取笑他們的畫。
對于觀察力的培養需要等到6-9歲以后。這階段不可忽視的是孩子對圖案紋飾的涉及,孩子開始有了將事物抽象化和圖案化的能力,這也是書面語言和文字的基礎發展。孩子甚至能將聽到的故事表達豐富的畫出來六歲以后孩子的畫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透視畫法”,即把房間里或土壤中看不到的東西也一一仔細畫出來。這是感覺寫實主義傾向,也是一種非凡的耐心和能力。家長要重視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多問孩子的畫里都是什么,可以將生活中有趣的經歷來做為孩子繪畫主題的提示。
我們一切的教育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育人”,讓孩子去畫畫是為了讓他們能通過畫畫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讓他們能通過繪畫去了解世界,學會和自己的內心、和外界對話。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應遵循該年齡段的特性,以適應孩子發展規律的方式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法、觀察內外的世界,自由的繪畫,從而創造出獨屬于自己的、有個人風格的畫!
二、孩子對色彩的認識
在關于孩子如何使用色彩著畫的問題上,或許可以從自然賦予色彩的感受開始,逐步延伸到自身的實際體驗。顏色承載著某種情感,當孩子用畫畫編織自己故事時,引導他們積極使用各種顏色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1.區分原色、間色和復色
孩子處在動作形象思維階段,操作體驗是其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在對色彩及色彩間的變化的習得過程中,孩子更需要通過操作、觀察、體驗來獲得。
2.理解色彩有深淺,能表達明暗
孩子在動手操作、觀察色彩變化與語言描述的過程中感知色彩深淺的變化,理解色彩變化的深淺維度。
3.知曉色彩有冷暖,能表達感受
繪畫特別重視對色彩冷暖感覺的表現,紅、黃色給人以熱烈、興奮的感覺,所以把紅黃系統的色彩稱為暖色系;而藍色給人以寒冷、寧靜的感覺,于是把藍色系統的色彩稱之為冷色系。
孩子對色彩冷暖感受在四、五歲以后產生。在自由環境中讓孩子自主選擇,他們會用紅色、黃色表現熱鬧、歡快,用藍色、綠色表現安靜、清涼、冰冷。
4.感受和運用不同的配色方式
單色搭配:運用一種顏色的不同深淺變化,使一幅作品達到統一的效果。
類似色搭配:運用色輪上相互臨近的顏色之間進行搭配。
互補色搭配:運用色輪上直接相對的兩個顏色之間的搭配,會給人視覺上很強的沖擊。
三、孩子發展軌跡與特點
1.從原色到間色、復色
孩子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和黑色,3歲基本上能準確的說出紅色和黑色。黃色和綠色也是較早為孩子所掌握的顏色,小班的孩子對紫色、紫紅色認知較為困難,常常把紫色說成“藍色”,把紫紅色說成“紅色”。孩子對間色和復色,或者色調差別比較小的色彩,在分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2.從感知色彩到抽象概念色彩
3-4歲的孩子正處在從感知色彩到抽象概念色彩的過渡時期,3歲的孩子能初步辨認十多種顏色。4-6歲的孩子在顏色認知和說出名稱上有飛速的發展,基本能說出常見的色彩的名稱。6歲的孩子對色彩的認知已經進入日趨精細完善的階段,能較好的說出12種色彩的名稱,對諸如赭色、褐色這些較為少見色彩也能說出名稱。
3.概念性著色
4歲后的孩子逐漸發現,色彩和物體間存在著某些關系。在繪畫過程中決定色彩的不再是僅僅受主觀經驗或是感情的束縛,人與環境之間的客觀關系讓孩子認識到,色彩和物體間有著某種聯系。在繪畫涂鴉的活動中,孩子開始對同一物體重復著同樣的色彩,進入到“色彩前樣式化期”。在涂畫的過程中對畫面的具體事物開始進行概念化著色。
由此可見幼兒年齡段的孩子對色彩的感知和表達不僅是建立在現實環境里的也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和選擇!每個孩子的感受不同選擇也會不同。了解了色彩的秘密,培養孩子的色彩感知力,會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審美觀,提高欣賞能力,千萬也別錯過孩子們的色彩敏感期!
不管是造型上還是色彩上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對兒童心理成長和認知的成長都起到了重要的承輔作用。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該為孩子的成長,交臂相助建立一個屬于家校間有愛的“金三角”為理解和引導孩子的成長竭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