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在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的大生態背景下,高職院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要求,開始探索英語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開啟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新篇章。在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所追求的目標并不是要將英語課堂變為思政課程,也并不是要把高職英語教師培育為思政教師,而是希望英語教師能夠具備“大思政”意識,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將思政教育滲透其中,以加強對高職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提升思想覺悟,形成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路徑
1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
1.1 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高職英語課程屬于人文性科目,其開設目標主要是為了讓高職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備國際視野和基本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從而能夠在未來崗位上更好地應對工作需求。加上,高職院校的職業人才培育定位和英語課程內容設計往往也體現了國際化工作背景下的職業理念。這樣的教學雖然對提升高職生的外語素養幫助較大,但是也容易造成學生價值理念的“西化”發展趨勢,甚至部分學生會出現盲目認同西化價值理念,摒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錯誤行為。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抓住思政教育的契機,在文化價值對比中使高職學生能夠在了解外來文化的同時依然保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并逐漸將正確的價值和觀念內化到自己的品行當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他們傳遞給國內外更多群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新傳承。
1.2 有利于促進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主動性缺乏、思政素養較差以及自我約束力不足等狀況,再加上高職院校長期以來僅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學生的思政素養培育往往被忽略,這與當前行業企業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不符合,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不利,成為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原因。高職英語是高職院校所有專業學生都要學習的基礎課程,覆蓋范圍廣泛,課時占比較大,人文性較強,與思政課程在價值傳遞方面有許多共通之處。將“課程思政”理念引入高職英語課程,可以幫助高職生客觀了解西方歷史文化,更好地學習英語課程,也能在英語課程中獲取更多人文信息,了解我國更多的文化價值,從而能夠有效增強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加深文化自信。這樣的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職業素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也有重要意義。
2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的路徑
2.1 轉變思想觀念,明確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首先,高職院校領導層和管理層要加強學習“課程思政”理念,把握好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不忘育人根本任務,將知識、技能育人和思想道德育人融合起來,形成現代高職院校育人新理念。在具體的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以思想轉變為出發點,為高職院校全體工作人員的育人理念轉變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高職英語教師要從思想高度重新認識“育人”的根本意義,摒棄之前以英語專業教學為主的思想,樹立育人責任意識,要明確自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教師的同時還是一名能夠給予高職學生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的教師,在思想高度上進行洗禮,從而更好地開展具體實際教學,讓自己成長為新時代所要求的合格英語教師。最后,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整體性大工程,不能閉門造車,要聯合同類院校以及同專業類型本科高校共同建設,在大范圍內構建英語“課程思政”共同體,建立科學高效的“課程思政”理念,在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的同時能夠做到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讓思政育人理念向縱深發展。
2.2 培育師資力量,增強英語“課程思政”的科學性
首先,高職英語專業教師的思政理論素養是高職院校落實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所在。高職英語教師要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自學、參與相關培訓、聽講座等方式學習思政,特別是要掌握與當前所教授英語課程直接相關的價值內容,以保障在實際授課中能夠準確地找到思想元素與英語教學的契合點,并高效完成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完美銜接。其次,高職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也是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英語教師要多學習其他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優秀案例,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之前明確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深挖,采取“線上+線下”和多樣式的課堂講解方式來授課,要注重在傳遞西方文化的同時及時進行價值觀引導,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最后,建立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團隊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長期推行的強大后備力量。
2.3 深挖資源,提升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性
首先,挖掘教材資源,豐富第一課堂。當前的高職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工作的推行存在脫節,加上各高職院校自身人才培養方向的不同,校本教材編寫或者針對高職院校新教材的編排成為豐富高職英語第一課堂的必然路徑。對此,各高校要積極建立英語“課程思政”教研組,基于企業需求和高職生自身成長訴求以及院校基本育人目標來確定教材內容。其次,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開發第二課堂。以往的實踐活動開展以觀看英語電影以及話劇表演等方式為主,強調對語言環境的營造,而英語“課程思政”活動的開展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滲透,調動高職學生組織和參與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開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自覺鍛煉思政能力,在學習國外文化的同時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并傳遞中國聲音。最后,投入信息技術,開創網絡新課堂。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微信、抖音、QQ等手機APP功能日益強大,為線下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提供了新的場域,網絡課堂將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推行的新陣地。因此,高職院校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為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做好全面支持。
2.4 完善體制機制,狠抓英語“課程思政”的長效性
首先,完善對高職英語教師的晉升考核。高職英語教師日常教學任務較重,為了職稱晉升他們將很多的時間花費在專業能力提升、科研論文發表以及學生成績反饋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課程思政”研究,而且晉升考核中對“課程思政”能力沒有硬性要求,英語教師主動進行“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自覺性較低。其次,完善對高職學生的評價考核。學生課程考核形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以試卷考核形式為主,突出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對于思政元素的考核涉及較少,即使有也多是采取選擇題或者教師評價的方式打分,因此要對評價考核進行改革,對試卷知識性考核和實踐活動中的能力鍛煉給予重視,真實掌握學生的“課程思政”情況。最后,建立健全相關培訓體制機制。以入職培訓、在職培訓和后備力量培訓體制機制建立為切入點,嚴把高職英語教師入職門檻,把具備較高思政素養的新青年教師納入后備力量,并通過常規培訓和專項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入職后的長期引導工作,不斷增強英語教師的綜合能力,為“課程思政”建設打造一支專業化隊伍,推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長期有序進行。
3 小結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提升院校教育質量的必然趨勢,作為獨具多元化學科特征的英語教學在進行“課程思政”融合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總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明確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目的,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努力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協同育人。英語“課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融入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對相關問題的關注和解決也應該是高職教育工作者推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張瑩.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專業中的實施路徑---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3):33-38.
[2]馬鼎.大思政格局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J].智庫時代,2019(48):179-180.
[3]郭聰穎.高職英語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0(4):94-96.
[4] 劉云霞.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的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