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淑
摘要:為增強我國小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之擁有良好的文明守法行為,教育部為小學學段的學生開設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該學段的學生對社會充滿好奇,但又不具備分辨能力,做好法律意識的培養工作至關重要,可以為學生今后的成長過程保駕護航。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有著其不完善的地方,導致與學生的生活融合度較低,在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方面效果不佳。本文就此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希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上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培養;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
當今時代,網絡環境較差,也在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產生著劇烈影響,在這樣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有必要加快對小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因此我國也越來越注重小學生的法治教育,如何讓小學生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探究教學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范圍內,最大程度地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讓法治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受以往教學模式的影響,校園對學生法治意識的教育工作并不十分重視,在各方面的宣傳引導工作上也存在不到位之處。對教學過程中的經歷總結,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教師教學態度存在偏差,教學內容流于表面
在學校的任教老師,由于缺乏法治崗位的工作經驗,在該科目的教學態度上更像是說教。同樣受傳統教育方式影響,在備課上更加偏于形式化。在思政教師隊伍中,新課改思想深入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學校給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數量有限,對該科目的教學質量沒有做好引導,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該科目的教學活動不盡如人意。
(二)教育方式較為傳統,很難引起小學生的興趣
在進行該科目教學時,教學內容易偏于講解基礎性的法律條文,課堂氣氛就會比較低迷。教師所引用的實際案例與小學生的個人生活脫節較為嚴重,很難引起小學生的共鳴,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難以集中在課堂上,甚至會產生排斥心理,在教學效果上反而適得其反。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方法
推動教育革新勢在必行,小學生的法制意識教育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任課教師就需要研究改進的方式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在教學過程中做的一些改進方式進行整理,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從自身出發,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慢慢凸顯,在這樣的變動中,認真學習新課改的思想,靈活運用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在改進教學方式上有著其重要的指導價值。在這一教學指導方針下,法治意識培養工作也就有了其突破口。
受限于工作環境,在校的任課教師不能接觸實際案例,但需要意識到教師隊伍的專業程度,也在影響學生的法治意識。如果教師在道德與法治上足夠專業,在課堂上傳遞的信息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對于任課教師來說,如何讓自己在專業上能夠比肩法律一線的工作人員,非常值得思考。在教學活動之外,教師可以參加專業的法律知識講座、法律論壇,還可以參加公開的庭審、向法律專家請教等等,都可以提升法治教師的專業素養。具備較強專業知識的教師,自然會以專業的姿態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法治意識。
此外,在進行法治意識培育工作上,還需要學校提供便利,在校園環境中做好法治宣傳工作,給予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多的資源支持。
(二)創新教學方法,進行多種趣味教學
雖然該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但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借鑒優秀案例。在備課過程中,將備課重點從條文說教上,轉移到如何活躍課堂氛圍上。小學生對校園外的事物尤為好奇,鑒于此,我邀請了法律一線的工作者,比如警察。在學校能與警察一起上課,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具有吸引力,在學生心目中警察更能代表法律。事先與邀請來的專業人士進行溝通,講授比較符合教材內容的案例,結合他們的工作經歷,引用的案例更加具有真實性和權威性,在學生的意識里也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學生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導學生要遵守法律,也要增強學生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學會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學生采取沖動的手段,作出錯誤的選擇,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法治意識不能一味地灌輸法律條文,需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做到自覺遵守法律條文,體現其具備的法治意識。同時教師也需要意識到,對小學生進行法治意識教育的重要性,不僅是傳授知識,也是在幫助下一代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其今后的人生發展過程中懂得守法,也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這也是小學階段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汝敏.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8,(32):36.
[2]李志云.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學周刊,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