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當代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老師要正確的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是文章以主題為中心,進行主題的相關性的閱讀。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是教學方法的一次創新,經過實踐有良好的學習成果,幫助小學生激發閱讀興趣,理解語文閱讀內容,提高語文閱讀能力,來提高語文成績,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研究分析;教學實踐
主題式閱讀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題材,讓閱讀從晦澀難道變得生動有趣,更易讓學生理解閱讀內容。主題式閱讀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容易理解。主題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的閱讀環節,它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主題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語文閱讀是小學生了解外界環境的重要渠道,但是這種閱讀內容在以前往往都是零散的,細碎的,而主題閱讀教學內容將零散細碎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生活類主題文章。主題閱讀能夠讓學生根據文章的主題自己選擇喜歡的閱讀內容,探索新的世界,在主題文章中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讓學生專注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形成自我自主學習的過程。
二、怎樣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
1、分層學習,全面理解
每個學生學習的能力各有差異,在小學階段格外明顯,在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注重整體學生的學習進程,關注個體學生的差異性,不要一味地注重孩子語文成績,而是要從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出發點,合理地分配語文閱讀任務。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語文閱讀活動中來,來收獲知識和喜悅,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來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比如:老師在進行《秋游》這一課學習時,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手段。這篇文章重點在于學生的情感收獲,每個人都能在這篇文章中收獲自己的理解,但是在教學時,老師如果不進行分層閱讀就會使好學生理解不了更深的層次,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接受不了老師教授的知識,跟不上大部隊的步伐。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地給孩子分配閱讀任務。對于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生讓他們學習文章中出現的生詞,修辭手法,寫作技巧等等,讓學生標段落,掌握每一段的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于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大概地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發展的脈絡,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2、創造情境,融入文章
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拔高性,學生掌握整篇文章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生詞,修辭手法,復雜文學句式的運用。學生閱讀起文章來就會感到晦澀難懂,嚴重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老師可以采取一些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閱讀技巧。老師可以輔助一些現代科技的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更學生展示創作背景的影音和圖片。老師還能夠進行一些情境教學,讓學生扮演文章里的角色,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身臨其境,得到親身的情感體會。
比如:老師在教授《爸爸的花落了》這篇課文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默讀一篇課文,再介紹一下文章的大意,之后詢問同學有要不要參加扮演角色扮演活動,隨機挑選幾個同學進行扮演。這樣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意思,體驗文章角色的思想情感,全面的理解課文。學生能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紀念爸爸,明白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愛,做到感同身受。
3、開展實踐,親身體會。
各地的閱讀教材都不同,因為小學閱讀教材要結合當地的地方特色,來理解地方文化。實踐是最好的方法來理解家鄉主題閱讀的地方特色。老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當地的風俗民情,享受自然風光,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闊眼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更加熱愛家鄉,以后努力為家鄉做貢獻。
比如:桂林的學生在學習《桂林山水》后,老師首先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欣賞桂林山水,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回來學生再寫關于這一天的游記,記錄下當天的感想和行程,老師再來上這篇文章就會有自己的親生體驗,與作者一起感同身受,想象到作者當時看到的自然風光,理解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同樣金華的學生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理解《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自然風光和你作者的所情所感。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對家鄉的熱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根據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這一次實踐活動,會得到屬于自己的心得體會。
三、總結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經過實驗檢測,取得了重大的教學成果,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以后的語文閱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主題閱讀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學習更多的生活知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葛曉磊,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J].速讀(上旬),2018(12).
[2]曾瑰英.淺談小學高年級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J].中外交流.2018(48).
[3]董進敬.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巧妙應用溝通技巧的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