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燦霞
摘 要:幫助小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概念、數學思想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基本技能。本文從認知基礎、認知邏輯、認知水平以及認知需要,提出促進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相關教學策略,希望能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本活動經驗;小學數學;認知
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有兩種,一種是實踐的經驗,另外一種是思維的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生活中的情境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歸納演繹、推理,從中摸索數學規律,形成問題解決的經驗,同時還需要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聯想、概括等數學思維活動。在親身經歷的情況下,感悟數學活動經驗的形成。從而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數學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一、基于學生認知基礎,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要求,呈現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時,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經驗。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認知基礎十分重要,即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動學生中生活問題中抽離數學問、構建數學模型。從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可以看出學習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后的知識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利用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來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找到新的知識生長點。如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學生已有的知識是,熟練掌握平均分,以及表內除法,并能寫出正確的除法豎式。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進行構建。
在計算時,首先指導學生用擺木棍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將木棍分成捆,先平均分一捆一捆的,再分零頭;也有些學生會先分零頭再分一捆一捆的。這個時候作為老師引導孩子思考:到底先分誰比較好?讓孩子們展開討論,這時候就會有學生通過舉例的方式如當整捆的分完有剩,應該拆開跟剩下的重新分,所以我們應該先分整捆的,而一捆就是10根。學生在這個動手操作以及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將剛才活動的經驗進行整理,讓學生自己寫出的除法豎式,這個時候學生很明白,應該從十位除起,將2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捆,這個1代表一個十,將平均分的每一步寫入除法豎式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對于除法的算理就會有更深的認識。
二、順應學生認知邏輯,引領學生獲取直接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認知邏輯,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從而讓學生獲取直接經驗。教學過程中,需要分析小學生的學情特點,讓學生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協調活動,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經驗可以系統化、經驗化。
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我在和學生交流以及提問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小學生對于“角的概念”認知比較模糊。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以下教學措施。第一步,拼角游戲,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拿出吹塑紙做成的模型在大黑板上,引導學生觀察圖形:拼成的圖形有幾個角。第二步,數角游戲,每個小組用吹塑紙制作一個角,拼在黑板的圖形上。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角。第三步,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學生分4人小組各自先動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討論,師巡回了解各組折、剪的情況,讓學生將自己小組選用的剪法貼在黑板上。整個教學中,本人利用根據學生的直觀思維,依據學生認知邏輯,設計拼角、數角以及剪角活動,讓學生學生進一步認識角的頂點、角的兩邊,真正形成完整的“角的概念”。
三、依據學生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概括活動經驗
一般來說直接從數學活動中獲取的經驗,都是十分零散、瑣碎、膚淺。作為教師,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當的調整內容,在活動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才能形成超越感性的經驗。比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設計了“大問題”——“梯形的面積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的面積?怎樣轉化?”基于問題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推動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思考和探究,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層次不一樣,因此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方法也會不一樣。
四、激活學生認知需要,引導學生完善交流經驗
認知需要是學生認知的動力,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總結數學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交流經驗也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經驗的交流不僅限于師生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十分重要,通過小組探討、互動等方式,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想的碰撞和溝通。
比如在學習“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之后,為了能夠提升教學的效果,本人設計了了幾個應用性較強的問題,促進學生對于概念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其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問題:現有一批地磚,地磚寬為60cm,長為80cm,需要多少塊才能拼成一個正方形。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以及在課堂的觀察,本人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采用公倍數的方式來進行求解,但是采取的具體方法卻各自有所差異,比如有的學生采用畫圖的方式,畫圖的學生是基于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求解。有學生則是直接求80、60的最小公倍數,這部分學生顯然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盲目地使用公倍數進行求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可以有更加深入理解,本人將題目進行變換變換,出示了一個新問題:“要給一個面積為10平方米地鋪地磚,現有一批地磚,寬為60cm,長為80cm,至少需要多少塊地磚才能鋪滿?”學生在探討交流的過程,有學生還是看到“至少”還是繼續套用,而畫圖的學生認識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最后在在交流研討中,學生不僅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更認識到解決問題不能僅僅依靠經驗,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廣大的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累正確思考問題的經驗,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形成數學邏輯經驗,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珠妹.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 2020(1):90-91.
[2]張國平.促進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 2020(43).
[3]夏常明.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力”的有效建構[J].小學教學參考, 2018, 878(2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