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摘 要:21世紀是科技競爭的時代,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幼兒時期是開展科學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幼兒科學素養的養成主要依靠幼兒園科學教育。幼兒教師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啟蒙者與引導者,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直接影響著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質量。而今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普遍較低,幼兒科學活動目標難以實現。文章針對幼師生科學素養的現狀,提出了在自然科學教學中培養幼師生科學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幼師生;科學素養;自然科學;現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9-0041-02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公民的科學素養。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把科學領域列為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之一,并指明,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具體落實中,由于幼兒教師科學素養參差不齊,幼兒園科學教育開展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很多幼兒園由于教師科學素養不足無法正常開展幼兒科學活動。而在職幼兒教師由于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很難抽出時間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因此,要徹底改變現狀,就必須加強對在校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為此,幼師學校必須提高認識,將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放在教育教學的重要位置上。由于自然科學學科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所以研究自然科學的教學對于整體提升幼師生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師生科學素養現狀
據統計,學前教育專業大專班學生90%以上是女生,且文科生占80%以上。高中階段過早地進行文理科分班,使得文科班學生的物理、化學知識仍停留在初中水平,而且經過高中三年的時間間隔,學生已遺忘很多知識;而理科生的地理知識又相對欠缺。這就造成了幼師生科學素養的不均衡。
筆者所在學校新生入學后,我們通過問卷的形式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調查,發現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他們的科學素養都嚴重欠缺;學生普遍不愿意動腦思考有關科學的問題,科學知識的儲備也很少。很多學生說不出太陽系中有哪些行星;不知道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說不清蒸發和沸騰的區別。他們解釋不了為什么雨后會出現彩虹、為什么夏天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涼快等問題。他們承認科學對社會的重要性,但對于科技的發展并不關心。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不求甚解,喜歡在網上查找現成的答案,缺乏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幼師生應具有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影響著一個人分析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著人生發展的高度。一個國家整體的國民科學素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
幼兒教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僅要具有一般公民的科學素養,還要具備從事幼兒教育所特有的專業科學素養。學生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具有較豐富的科學知識。教師不但要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探究能力,還要具有設計和組織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能力、科學實驗的能力、制作簡單的學具和教具的能力等。
三、幼師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方法
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質量,關系著國家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的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幼兒教師職業的重要性,增強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的緊迫感,促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成合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解讀文件精神,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目標
幼師生身在校園,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只是通過教材獲得,對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認識不夠。很多學生把幼兒科學活動簡單地理解為科學知識的傳授,沒有認識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師必須要講清《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蘊含的精神,結合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教學實例,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幼兒科學領域的培養目標不只在于教會幼兒科學知識,更注重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為實現科學活動目標,幼兒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必須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創設探究情境、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只有幼師生領會了《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才會認識到培養幼師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從而查找自身科學素養欠缺之處,堅定努力學習科學知識,不斷提升科學素養的決心。
(二)學習科技史,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科學精神
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堅持真理、具有正確的科學觀是幼兒教師必備的科學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古代、近代、當代著名的科學家及其科學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幼師生求真務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通過教學西方近代科技史,學生能夠了解西方國家在近代科技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通過講解外國列強對我國的欺辱和掠奪,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科技落后就會挨打的事實,激發愛國情懷和為祖國學好科學知識的決心;通過介紹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為提高國民素養,出臺了與幼兒科學教育相關的教育法規以及采取的措施,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提高幼兒科學素養對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好科學知識的迫切感和責任感。
(三)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學科知識的融合
科學知識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幼師生主要通過自然科學學科的教學來獲取科學知識。自然科學教學內容的選取既要考慮到幼兒教育的綜合性和趣味性,又要考慮到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和實用性。教學內容要更多地選擇自然界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及相關的科學知識,打破學科界限,做好知識的融合。教師可采取主題教學模式,即以自然界中某一物質或現象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題展開。例如,在“聲與耳”的教學中,以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與耳朵接收聲音的過程作為主線,把與其相關的科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在課上,學生既能了解到烏龜沒有外耳,內耳位于眼睛后方,蛇沒有耳朵,靠下顎骨感知地面的震動;又可以探討蜜蜂、蟬、蟋蟀等昆蟲發聲的原理,尋找它們發聲的位置。通過這一主題探究活動,學生既可以探究為什么能聽到蜜蜂飛的聲音卻聽不到蝴蝶飛的聲音,為什么狗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音,又可以分析為什么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為什么在群山環繞的地方能聽到多次回聲,等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聽到回聲的時間計算障礙物間的距離。這樣的主題式教學,就將物理、生物、音樂、數學幾門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起來了。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了大量的幼兒科學活動素材。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良好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幼師生應具有的科學素養較多,必須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精心設計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對幼兒教師至關重要。難度適中、有趣的探究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例如,“海市蜃樓”是學生都感興趣的科學現象,都好奇它形成的原因。為此,在“光的折射”教學時,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海市蜃樓”現象成因的探究。為降低探究難度,使學生快速進入探究的狀態,教師在課上進行了問題引導:“為什么能在天空中看到地面上的物體?”由于本次課的教學內容是“光的折射”,學生很快回答:“是光發生折射的原因。”教師再進行啟發:“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是光進入不同的介質中,那為什么在空氣中光也會發生折射呢?”這個問題學生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他們會猜想到這與空氣的密度有關。為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會根據發生“海市蜃樓”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去分析空氣密度的變化。他們借助網絡資源,利用所學的天文、地理知識去分析、探討,一遍一遍地畫光路圖。經過多次嘗試,直到得出問題的答案:“海市蜃樓”發生的地點大多是海邊或湖邊,由于靠近水的空氣濕度高、溫度低,而上方的空氣溫度高,這使得空氣密度是下密上稀。當光線經過這樣的空氣時,就發生了下折現象,而人腦認為光線沿直線傳播,所以站在地面上的人就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地面上的物體。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可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發生海市蜃樓的光路圖,并進行分析講解。然后,教師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評價和補充,并告訴學生,通常人們所說的“蜃景”包含兩種情形,一種經常出現在海面上的叫“海市蜃樓”,一種經常出現在沙漠里的叫“沙漠蜃景”,它們形成的原理相似,都與空氣的密度有關。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知識后,還可開展探究延伸,請同學課后畫出“沙漠蜃景”發生的光路圖。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增強了自信心,也提升了探究能力。
2.加強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
幼兒園科學活動離不開小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幼兒教師必備的科學素養。自然科學教學中的實驗內容要考慮到幼兒科學活動的需求,保證其操作簡單、安全,具有趣味性。通過科學實驗,學生可以學會實驗步驟,掌握實驗方法和技能,積累實驗素材。課堂上可做的實驗很多,如演示“月相”形成的過程,探究“沉浮現象”,制作“巨蛋”,觀察牽牛花在酸性、堿性溶液中花色的變化,觀察毛細現象、測試水的張力的大小,等等。通過科學實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3.組織科學競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開展科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結合教學,可以開展“科學知識講解”大賽、“科學小制作”大賽、“科學實驗”大賽等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加強了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科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結語
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循序漸進地逐步提升。教師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探究習慣,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鐘 曉.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研究——以幼師物理教學為例[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2]張廣琴.《科學小實驗課程》對幼師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5):139-143.
[3]陳 瑜.落實幼師生科學教育的迫切性之我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23):169-170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備案課題(GZC131702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于 萍(1963— ),女,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學、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