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性教學某種意義上屬于教學的核心議題.本文探討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分別為構建宏觀視野,高屋建瓴;注重概念生成,打牢根基;優化教學模式,彰顯主體;強化鞏固運用,學練結合.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個人心得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9-0006-02
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歷來是備受重視的課題,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與思考探討一些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一、構建宏觀視野,高屋建瓴
初中數學知識雖然分為不同的版塊(根據課標的劃分可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基本部分),但相互之間還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從宏觀上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為一線教師,要對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構建宏觀視角從而形成整體把握,尤其對基本知識于技能的邏輯關系及其在知識網絡中的地位、特點以及學生掌握過程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比如對演繹推理的要求,雖然在七年級上冊教材就出現了演繹推理,但不能在七年級上冊就要求學生寫證明.在整個初中階段,通過演繹推理進行證明是需要有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即要逐步提高要求,不能操之過急想著一步到位,這是由學生的思維特征及其發展規律所決定的.通常情況下,七年級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三段論”之間的邏輯關系,理解推理必須有據.到了八年級上冊,學了全等三角形后,可以要求學生完成一至兩步的推理,從八年級下冊開始則著重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推理的方法并達到熟練之境.
此外,構建宏觀視野還有利于在教學中高屋建瓴,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發展.數學知識是數學素養的載體,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而數學知識本身有往往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所謂用有“長度”的教學去達成有“深度”的教學,即是指此而言.這又可分為三個層次來加以闡述:首先對數學知識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要深刻理解,精準把握;其次,對需要螺旋式上升的知識要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最后在逐步加深的教學實踐中均勻用力,持續推進,以促進學生素養不斷向前發展.比如一次函數圖象的教學,不能光機械地讓學生按照“列表、描點、連線”的步驟去操作,而是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引導學生切實掌握內在的原理與思想.具體來說,首先是“數軸”的教學,即讓學生理解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其次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即讓學生理解有序數對與平面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最后是“一次函數圖象”的教學,即在前兩個步驟鋪墊的基礎上,結合函數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由自變量和因變量組成的數對與直角坐標系中的點的對應關系.這就是一個有“長度”的教學,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而倘若只是一味強調通過列表、描點、連線來作圖,無非也就使學生掌握一個畫函數圖象的技能,對其其數學思維乃至學科素養發展是沒有幫助的.
二、注重概念生成,打牢根基
概念教學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初中階段的概念,大都屬于數學領域基本的概念.但也正因如此,初中階段的概念多數比較簡單,于是很多教師認為只要講一下使學生理解了就行,而把授課的重點放在別的方面.但實際上,概念的教學不應如此“簡單省事”,使學生理解概念只是淺層的要求,還應追求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生成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打牢根基并獲得深刻和內在和感悟.
例如,絕對值概念的教學,由于其比較簡單,于是不少教師就忽視了其生成過程,而直接敘述結論:“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接著就是講一下例題,然后讓學生基于定義求絕對值,仿照例題進行練習.這樣的思路看似沒問題,但實際上是本末倒置.因為這一結論其實并不是絕對值的本質,充其量只是求絕對值的法則或技巧,學生雖然可以通過它求一個數的絕對值,也不能代表學生真正掌握了概念.因此,只有在學生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自己歸納得出結論,突出概念的生成過程才是正確的教學思路.即首先引導學生基于“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這個數在數軸上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進行操作探索,進而概括出正數、零和負數的絕對值分別是什么,然后可以填空形式讓學生求一些數的絕對值(包括正數、零和負數),并引導學生歸納“如何求一個數的絕對值?從這些結果中能發現什么規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由絕對值的定義自己推出“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這就突顯了概念的生成過程.
三、優化教學模式,彰顯主體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多采取講授教學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而后讓學生大量的做題.這種模式在應試教育體制背景下長期占據主導,因為其有著授課效率較高,便于教師把控課堂,有利于升學率的優點.不過,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很大程度上淪為了接受知識的“容器”,所謂填鴨式教學,即由此而來.從新課改的視角來看,這種傳統模式灌輸色彩濃厚,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潛能,而且課堂失之呆板沉悶,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不應只將目光盯在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上,而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以促進學科素養為教學的基本導向.關于這一點,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還強調,“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為教師優化教學模式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指明了較為具體的方向.
當然,如何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落實于具體教學之中,尚為需要探索的問題.筆者基于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思考認為,其關鍵即為將講授和灌輸轉變為引導和啟發,即不要什么都由教師講出來,而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去得到結論,從而不但掌握知識,也形成深刻的學習感悟.具體方式上可采取以問題或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索性學習,這是目前初中數學課堂中比較常見的落實新課標理念的教學方式.采取這種方式,一是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二要善于基于知識內容的特點為學生設置難易適中的課堂學習任務;第三,則要注重加強師生互動,即在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入學生中間積極指導和督促,使各小組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合作探索學習,爾后基于學生任務成果進行查漏補缺和總結點評.這樣,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課標中所強調的“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落實新課標理念.
四、強化鞏固運用,學練結合
解題能力是衡量學生數學素養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表現.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可以說學生學習數學的直接目的和追求就是會解題、善解題,從而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解題訓練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同時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換言之,解題訓練不但能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而且起著強化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解題訓練是以經典的習題為基礎的,除了課本上的練習題之外,教師還要善于適當拓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練習空間.比如基于教材中的經典例題進行變式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它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靈活解題能力.至于變式拓展的具體落實,可以自己設計變式題目,也可以從網上搜選,甚至讓學生仿照出題,形式并不重要,只要能達到目的即可.此外,在進行講評時也要注重知識的運用角度及所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綜上,本文簡要探討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分別為構建宏觀視野,高屋建瓴;注重概念生成,打牢根基;優化教學模式,彰顯主體;強化鞏固運用,學練結合.自然,初中數學的有效性教學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和總結.本文一己所得,愿與同仁交流.
參考文獻:
[1]韓李梅.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6):76.
[2]張伍言.試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3(05):34-35.
[責任編輯:李璟]
作者簡介:何奇美(1985.10-),女,浙江省奉化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