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是提高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教研活動還存在意識缺位和專題形成不明確等問題,尤其是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初中物理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注重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說課時做到繪聲繪色,評課時做到認真仔細,教后反思做到準確無誤。在作者看來,要想提高校本教研活動水平,教師必須避免校本教研的盲目性和籠統性,并增強校本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關鍵詞:校本教研活動;初中物理;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9-0065-02
引? 言
物理教學從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學習,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和主動探究,離不開教師認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诖?,本文對基于校本教研活動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展開探究。
一、借助教研創新教學
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可以相互借鑒,彼此之間可以進行專業切磋和合作。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獲得更大的提升,才能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1]。
例如,在“長度的測量與誤差”一課教學中,首先,筆者讓學生準備好一套尺子,然后將長度單位、國際長度單位和長度單位換算都一一板書在黑板上。接下來,筆者讓學生拿出自己的課本或者想測量的東西來測量。整個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只有一小部分物理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認真做實驗。為此,筆者課下認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進行教后反思,向其他教師學習實驗教學的經驗。在另外一個班級開展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根據實際情況創新了教學方式。在課前,筆者提前備好一杯溫水和一杯冷水,還有一杯用保溫杯裝的開水。在課堂上,筆者把三杯水拿到講臺上,讓學生上臺來用手感受水的溫度,學生發現用手摸保溫杯的外壁,并不能知道里面水的溫度。于是,筆者告訴學生:“對于溫度的高低等只憑直覺來判斷并不準確,在觀察和實驗中,我們要想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來測量,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苯酉聛恚P者讓學生測量課本的長度,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都很高。相較于第一次課堂教學,這一節課的氛圍更為活躍。由此可以看出,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必不可少。
二、科學借鑒與運用
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應秉持以校為本,強調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通過校本教研活動,教師可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增強物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魅力[2]。
例如,在做“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大小”這個實驗時,教師可以借鑒物理組內其他教師的優秀實驗教案,再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物理實驗教學策略。開展“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大小”這個物理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這個實驗所要用到的器材有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和一根細絲。在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實驗步驟,讓學生記下實驗步驟和要領,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做實驗時,印象會更為深刻。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前,筆者打算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實驗,即為每個小組配備一個彈簧測力計。可是,筆者在借鑒了其他教師的教案后才了解到,一個小組用一個彈簧測力計會使一些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彈簧測力計。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決定給每位學生都配備一個彈簧測力計。在演示彈簧測力計使用方式時,筆者讓學生觀察好彈簧測力計上的量程,即每小格代表多少牛。學生都知道有的測量儀器在使用時要“調零”?!罢{零”的目的在于使接下來的實驗測量數據更加準確,減少誤差。因此,使用彈簧測力計這個測量儀器同樣需要“調零”,這里的“調零”是指檢查在彈簧不受力的情況下,指針是否指在了零刻度處。在演示完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后,筆者讓學生自行開展物理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先用自己的手鉤住彈簧測力計的掛鉤,讓指針分別指到1牛、5牛和10牛的地方,此時學生能感受到1牛、5牛和10牛的力分別有多大。接下來,筆者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木塊、長木板和細絲的重量。這一實驗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善于總結與創新
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后,教師可以多進行反思和總結,明確活動目標,提高自身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外,教師還可以借鑒其他教師的優秀教學經驗,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理念,增強物理教學的趣味性。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優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物理實驗時,筆者經過反復思考,加上總結校本教研活動經驗,得出在課前提問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有效辦法。因此,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實驗的過程中,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實質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如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說一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什么是有益摩擦,什么是有害摩擦,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等問題。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猜想與假設,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針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實驗,筆者提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和“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等猜想與假設,并讓學生用實驗來驗證。
在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實驗時,需要用到長方體木塊、長木板、毛巾、玻璃板和彈簧秤。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實驗探究,即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分別在長木板、毛巾和玻璃板上滑動,并計算出彈簧秤拉著木塊在長木板、毛巾和玻璃板上的力,比較三者哪個力最小,哪個力最大。由此,學生通過實驗就可以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測量的數據,學生可知木塊在玻璃板上的摩擦力最小,在毛巾上的摩擦力最大,由此也驗證了筆者提出的猜想與假設“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在長木板、毛巾和玻璃板這三個接觸面中,毛巾最為粗糙,而玻璃板最為光滑。接下來,要想驗證“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這個猜想與假設,學生只需要將木塊平放、側放、立放在長木板上,用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并分別記下測力計示數,比較三個力的大小就可以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在學生做物理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旁適時指導與糾正,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還能鍛煉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 語
總之,物理校本教研活動不論作為教研活動還是教研機制,目的都在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物理教學的發展。在筆者看來,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體是教師,主要是為了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而促使其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效率,從而實現教學目的和價值??偠灾?,教師只有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做好教后反思工作,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劉艷超,劉新梅,張宇梅.初中物理協同教研的實踐探索[J].中學物理,2021,39(12):2-5.
王天恩.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實踐與思考[J].文理導航(中旬),2019(07):40,42.
作者簡介:蘇治軍(1980.9-),男,甘肅平涼人,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