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強
(福建省漳浦縣錦嶼學校 福建 漳浦 363210)
目前,后進生被稱作“學困生”。因在學生群體中,他們所處的家庭生活環境不同,性格不同,學習習慣不同,進而形成了個性差異,表現在學習上,有的學生便成了“學困生”。怎么樣利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值得每位數學教師都要進行思考的一個問題。
1.1 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偏低。眾所周知,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科學性和嚴密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特點,則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一定難度,再加上學習數學知識具有的枯燥乏味性,則會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不感興趣,甚至還會產生一定逆反心理。有些學生,面對數學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是為他們布置的作業,都會表現得漠不關心,似乎若無其事。只要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哪怕是遇到了小小的解題困難,都不愿去動腦筋思考,不是依賴抄其他學生的作業,就是指望數學教師的指導講解,一直將自己放在被動的學習位置之上,因而造成“學困生”。
1.2 學習方法不正確,喪失學習自信心。有的學生,因為缺少相對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能將數學知識學好。他們在上課聽講的時候,不能像其他學生那樣,先對數學教師要講的內容,進行提前預習,確定自己不懂的重點問題,而是隨機跟進數學教師的講課,因而難以抓住聽講重點。別人一聽就能懂的知識,他們卻是聽不明白,到在做題這一步時,他們又是哪兒不懂,就停在了哪里,既不善于跟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討論,也不善于請教數學教師,含著筆頭坐在那里發呆。如此的久而久之,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并導致自己變成了“學困生”。
1.3 玩性較濃,缺少必要自控力。活潑好動,喜歡玩耍,是小學生年齡、心理與生理反應出來的共有特點,這些特點往往會使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注意力不會集中。但對于自控力較強的學生而言,他們會做到張弛有度,應該學習的時候,就認真學習,應該玩耍的時候,就放松心情玩耍。而對于自控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則做不到這一點,只顧貪玩,卻不顧學習。這樣的長此以往,其結果就是對自己的數學知識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進而讓自己成為了一名“學困生”。
2.1 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原動力。相對數學知識具有的抽象性特點,作為數學教師就應該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始,用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那么,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創新一定教法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將數學知識以圖文、音像或視頻的方式,實現形象化、具體化或直觀化,也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對于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用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數學教師在教學“長方形”的數學知識時,就將有關各種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圖形或實物,向學生播放課件視頻,先營造一種較為濃厚的學習情境氛圍,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本教材內容,僅就“長方形”的定義,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施以探討和討論,并必須由每位學生都要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發言,最后,由各合作學習小組總結討論結果,并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學生進行匯報。
2.2 分享成功的喜悅,構建學習自信心。學生喜歡聽老師的表揚,“學困生”同樣如此。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狀態,并強化提問他們的意識,當他們能夠正確回答出提出的問題以后,則及時提出對他們的表揚,以表揚視作一種鼓勵手段,跟他們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以此鼓勵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比如,數學教師在教學“通分與約分”的數學知識時,就可以將“學困生”叫到黑板上來,讓他們當眾做一些比較簡單的數學習題。當他們的答案是正確的時候,就給予表揚,隨后,再向他們布置有一定難度的習題,讓他們回到課桌上去練習。當他們同樣獲得正確答案的時候,還要提出表揚。這樣,就能幫助他們構建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2.3 尊重“學困生”,消除自卑感。學生所作所為,需要得到老師的贊同與認可。應該承認,“學困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同樣有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數學教師不能歧視“學困生”,要尊重“學困生”。當他們做錯數學題目的時候,切忌簡單的批評與諷刺,要以寬厚的育人愛心,認真引導和輔導他們,指出他們哪里做得欠考慮,并手把手地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困生”感到,數學教師并沒有忘掉他們,也沒有丟下他們不管,而是在幫助他們求取學習上的進步。這樣,就能使他們消除自卑感,增強學習信心。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需要數學教師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自信心,在尊重他們中消除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