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二小學 貴州 遵義 563100)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作業與教學活動息息相關,它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學生每天必須進行的最基本的活動,更是教師對學生實施科學評價的依據,是鍛煉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方式。但是長期以來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教師的作業設計不合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壓力很大,難以從作業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因此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改變與革新。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要從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轉變,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就需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作業,并且在作業中夯實所學知識,鍛煉提高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著獨特的特征,他們愛玩好動,在學習時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容易走神,再加上作業設計的枯燥乏味,以及“題海戰術”的巨大壓力,很多小學生都不愿意完成作業,經常是隨意應付或者直接抄襲,缺乏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與熱情。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最大動力,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的時候,應注重堅持趣味性的原則,降低學生對做作業的抵觸情緒,比如可以引入趣味故事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好奇心理,這樣他們會很有興趣去思考和分析數學作業,從而提高完成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1]。例如,在“長度單位”內容的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布置一個故事類的數學題目,“大家都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如何水深80厘米,松鼠身高50厘米,小馬身高比松鼠高1米,那么小馬在過河的時候會不會被淹沒呢?”這個作業題目設計就有很強的趣味性,學生會積極主動的思考解答,從而最終提高了學習的樂趣。
以往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都是局限在固定的形式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面對那些數字和符號會難以理解,長期面對這樣的數學作業,學生就會感到很枯燥,并且也無法認識到數學學習價值和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對作業設計進行探索創新,特別是注重引入生活化教學理念,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而不是陌生的,利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設計問題,這樣的作業設計就是更加有效的,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例如,教師就可以從超市買東西的這個生活情境入手,設計具有生活性的數學作業,“小紅到超市買學習用品,買了1支鉛筆8角,1個作業本2元,那么一共應該支付多少錢?如果付給5元錢夠不夠,應該找零多少?”學生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能力、生活經驗等方面都是所有差別的,所以體現在數學學習水平上也會有高有底,如果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忽略這方面的因素,沒有合理控制好作業的難度,就很有可能出現作業完成度不高的情況,會打擊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能會使一部分學生產生驕傲自大的心理,這都是作業設計不合理的體現。因此,教師要注重作業設計的差異性,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設置具有層次性的作業,促使學生去完成更加適合自身的作業,這樣才能促使所有學生都能實現學習進步[3]。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三個星級的作業,一星作業屬于基礎題,所有學生都要完成,重點照顧后進生,二星級作業難度中等,要求基礎較好的一般學生完成,三星級作業的難度較大,綜合性和開放性強,提供給那些學有余力的優秀生去探索研究。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一定要精心設計,針對當前作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要改變“題海戰術”,注重作業的“質”而不是“量”,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生活化、趣味性的作業,從而更好地發揮數學作業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