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印
(江蘇省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區開明中學 江蘇 淮安 223000)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言與思維是不能偏廢的,他一再提到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他正式提出了語言與思維訓練應同時并舉的原則,即“如果我們想要正確,有條理的語言,那么我們必須得具備正確有條理的思維。”新課程標準重新定義五大板塊,其中口語交際為新穎板塊,其背后指向為表達素養的訓練和培養。初中語文中表達能力的教學更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升華,又是對高中以及步入社會的一種啟發與加固的作用。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多種維度去思考提高初中語文中表達能力教學部分的有效方式、多元模式以及積極對策。
1.1 教師培養意識性逐步增強。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轉變,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隊伍越來越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整個初中語文教學階段六個單元都設置“綜合性學習話題”,共計36篇課文。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不斷分析文本和磨課,課堂教學中運用討論交流的模式進行教學,以便于學生接受,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1.2 教學模式更新較慢。雖然大部分教師能夠增強對表達能力教學和培養的重視,但是由于針對于這部分教學還沒有最為權威的教學指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易于出現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現象,比如填鴨式、灌輸式等,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狀態把控失衡,學生主體位置弱化,雖進行教學,但并沒有整體完成教學目標及其任務,出現表里不一的狀態。
2.1 增強理論知識,帶動群體意識。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定義了口語交際教學與教材的要求,并將語文課程定性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根據這一更新的要求,對于初中語文教師的理論基礎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在關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初中語文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方面需要不斷循循漸進地增加。聯合政府、教育局和學校,多方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給予初中語文教師更新“表達能力”、“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板塊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在線自主學習,也可以年級組整體學習;線下可以進行研討探究模式組織教師在理論知識的基礎學習上,針對于本校本年級課程與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靈活運用。
2.2 整合元素內容,融入情境教學。教材是教學的文本表達,教材的使用程度往往決定教學的表現效果,教學中既要基于文本,又要高于文本。因此,在此環節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元素引導,加強學生對于表達能力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其一,教材中的導圖和插圖元素需要整合利用,如《青春暢談》一課,可以利用書中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收集相關音樂、名言、片段等,以便提前充實學生的素材資料。其二,重中之重更是必須要融入情景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一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環境的依托下,充分發揮聯想,比如設置郊游、辯論會場、圖書館、宣講會等模擬現場,讓學生融入進去,盡情表達。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需要充足的信息素材充實,這樣學生在表達時才能夠有話可說、有理可依,才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真正達到教學中激情澎湃,侃侃而談的效果。
2.3 多元訓練模式,注重細節之處。語文教學之中必然跟隨匹配的教學模式,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此年齡段的學生喜愛新鮮事物,樂于參與能夠引起共情、共感、共知的學習中,在這樣的學習中能夠找到自信心和自尊感,提升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學當中更需要多元整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替,如探究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合作式教學模式、演繹式教學模式、表演式教學模式等多樣性模式。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表達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最需要注重的就是學生表達的細節之處。教師需要在平時的訓練中培養學生準確使用凝練式短語,如:既然……那么……,只要……就……等關聯性短語,規范學生表達語言的節點性、嚴謹性和連貫性。注重表達語言的細節之處,逐步提升學生表達規范化,從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并不僅僅是單一的說,而是一個立體的、三維式的能力素養之一,它代表著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表現能力的整體化,更是學生是否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化時代的主導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是一項重要研究和探討的課題,需要我們跟隨改革步伐、學生特點、社會環境的形態去循環更替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課堂形態,使其著實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