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 魚臺縣投資促進服務中心
隨著我國綜合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不斷地完善,想要在新的背景之下取得更好的成績就應該注意做好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政策,更好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難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下高速度地發展經濟已經不再是主要的問題,當下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可持續的發展,即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考慮好與后代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怎樣在保證不損害環保的狀況下取得更好的發展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問題。筆者發現,當下雖然我國的經濟在持續的向好發展,但是有些環節在財政支出政策的制定時沒有充分的考慮環保的問題,這樣一來十分不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受到資本和技術水平限制,我國內資企業多進行低技術含量產品的加工與生產,其典型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在“三資”企業中,外資均來自于發達國家,為了降低其在母國日益提高的排污成本和緩解環境保護標準帶來的壓力,這些外資企業會傾向于向環境保護標準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物排放較為嚴重的項目,而發展中國家為了自身經濟發展也主動放松了環境管制(Esty等,1997),顯然我國當時的開放政策剛好符合這些企業的要求。隨著這些污染型企業在我國各地的設立,我國的經濟建設確實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但其背后帶來的環境污染也十分嚴峻,其中碳的排放量屢屢突破峰值,而由其引發的溫室效應的危害更是嚴重。雖然我國政府已于2007年在各省財政支出分類中單獨設立了節能環保支出科目,但對于那些只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質量的企業所堅持的習慣性污染而言只是杯水車薪,對碳的減排沒有起到實質性效果。
伴隨節能環保支出力度的加大,碳的排放會降低嗎?即是否存在一個拐點使得在某一時期碳排放會下降呢?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美好的生活環境,這使得政府加大了直接用于環境治理的環保支出力度,從而減少碳的排放。同時,政府的環保投入力度也使企業與社會意識到政府對環境質量的重視,進而激勵相關企業加大對環保設備的引進和環保技術的研發,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的要求。人民群眾消費偏好的轉變逐步排斥高污染的產品,以及政府對環境保護標準的提升都直接促使高污染的企業退出國內市場或轉向低污染、低能耗產品的生產,從而有效減輕了環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水平。
想要做好環保的工作應該準備一場“持久戰”,環保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財政支出的政策是保證環保工作做好的重要保證,政府只有對環保的問題逐步重視起來,才可以保證生態環保的問題做得更好,細心者不難發現當下的財政支出力度在不斷地提升,一切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是有些比較棘手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財政支出的比例總體上來說比較的低,其總體上的增速比較的緩慢,筆者發現當下我國的總體資金支出在不斷地提升,但是總的來說總額比重并不高,與教育以及就業等方面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在前幾年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其總體的支出也沒有十分明顯的提升,這意味著整體上對環保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通過相關的數據表明,2010年是一個拐點,2010年之前是在逐步的增加的,但是在2010年以后的增加十分的微小,直至2016年便開始整體上降低。根據世界權威的財政報告可以得知,如果環保資金在整體GDP的1.3%以下,那么意味著國內的環境會逐步地惡化,當其數值在1.3%以上時環境就會逐步地向好發展。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現,當下我國在進行環保時還有著諸多的問題存在,總體上在環保資金上的投入與實際的資金需求方面還有著一定的差別。
我國的經濟發展持續的向好是保證環保資金的基礎,總體上,節能環保的財政支出呈現出了上升的態勢,但是增長率整體上十分的不穩定。通過對近些年的分析可以發現2008年的財政支出總體上比較的高,達到了將近50%的漲幅,但是在2010年之后整體上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2018年至今開始逐步地回升。筆者發現,其主要的原因在于2008年時環境保護的相關支出的政策剛剛設立不久,總體上其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重視,隨著當年奧運會的舉辦我國逐步的增加了財政支出,2009年甚至直接推出了4萬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直接將環境保護的問題作為一個重點的工作去做,這樣一來在環境的保護上花費了很多的資金。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發現,當下節能環保的問題總的來說受到經濟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十分的大,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受著環境問題的導向,整體上比較的缺乏持續性以及完整性,資金來源也十分的有限,所以相關的體制應該逐步的改進,相關部門應該提升其整體的重視程度。
隨著近些年我國高速的發展與進步,我國逐步地從追求高速度向追求高質量轉變,但是環保的環節中依舊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若是不進行有效的解決將會極大的影響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的幾點入手。首先,政府應該逐步的加大整體的環保財政支出的數量,加大公共預算在財政支出中環境支出的比重,應該盡可能地保證其財政支出生態文明的支出增長幅度不會低于財政支出的整體增長的幅度;應該逐步的極大相關部門對環保自己弄得監管,保證更好的推進地方環保的責任制度,使得政府逐步的提升在環保上的資金花費;還應該注意的是應該逐步地優化投資的結構以及增加民眾對突出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保證各個環保項目有效的實施。其次,發揮市場的輔助作用,引進更多的各方資本。不難發現,當下我國在進行環保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是發揮的政府的作用,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想讓環保問題得到質的提升,應該更多的鼓勵與引導市場上的資金更多的流入。政府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市場上的資金進行鼓勵與引導。例如:可以制定優惠的財政政策、更多的調動企業以及個人的發揮其積極性。最后,抓住“主要矛盾”,應該注意對一些比較重點的領域加大財政的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在生態環境的領域中應該保證政府直接的面對其治理的對象,環境保護的問題整體上來說任務比較的重,特別是在一些環保問題比較突出的地區,應該更多的實行差別化的財政支出政策,逐步的加大整體的轉移支付的力度,這樣可以保證環保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
政府在進行環保管理時應該注意將其納入預算績效的管理體系中去,將生態環保的目標更多的落實到預算資金的安排中,這樣可以保證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整體的作用,做好全程的管理工作。與此同時,生態預算績效管理應該盡可能地貫穿于全過程,在預算審核以及編制的環節應該注意的是逐步的健全生態文明的財政投入的績效評估的體系,盡可能地保證投入方向的可行性以及預算金額的整體科學性,在進行支出環節時,應該保證資金用在特定的項目上,避免資金挪用的現象出現。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帷幕徹底地被拉開,當下的相關部門在進行管理時面臨的環境挑戰在不斷地增加,為此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改革創新。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理清各個部門的工作關系,更多地加強各司局之間的互動與配合,對于各個環節的問題應該具體到由哪一個部門進行負責,這樣才可以更加有效的配合,形成合力。
隨著我國對環保的重視力度在不斷地加強,對于當下的財政支持的環境部保護力度在逐步地完善與改進,近幾年取得的顯著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筆者發現,當下在資金大量投入的背景下還有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其顯著的問題是雖然大量的資金在使用,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杜絕環保破壞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基于節能環保的背景下做出更加合理的財政政策應當使我們當下進行深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