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瞿麗閔
隨著創新創業教育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尋求一套甚至多套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體系,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樹立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技能。
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以考核方式為切入點,反推課程建設的整個體系。選擇從考核方式入手討論課程建設主要出于以下兩個原因:首先,考核方式是檢驗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直接手段[1]。課程設計具有目的性,因此考核方式是檢驗其是否可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拓展,課堂活動涉及的內容與方式越來越具有多樣性,這也是現在很多教學考試的設計脫離本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考核方式也對課程整體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其次,近幾年的課程建設呈現出重過程輕考核的趨勢,同時關于考核方式改革的論文數量低于20%。部分學生誤以為考試束縛了天性,導致其失去求學的動力。一門課程的特點,除了課程設計,最直接的體現是課程的評價方法。因此,教師應以考核方式為切入點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此增強教學效果,構建一個更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依據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從提升信息加工能力著手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將課程建設的方向鎖定在基礎知識建立、思維方式建構以及實踐操作強化三個方面,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2]。
基礎課程以公共基礎課形式開設。該類課程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剛步入大學生活的學生調整狀態,拓展思路;另一方面,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創業創新課程研究做好鋪墊。
思維開發類課程和實操類課程以通識課的形式開設。其中,思維開發類課程要求與所學學科相互融合、互增互進,以深入挖掘學生創新創業的潛力。實操類課程主要為了滿足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想法學生的需要。
考核方式設計的主要原則為以過程考核評價代替單一考試評價,以訓練實踐教學法代替講授教學法,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第一,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完成教學項目促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教師通過“知識建立、形成計劃、模擬實施、路演評估、整改成型”五個環節,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的各項技能。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主動性”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自主完成教學項目,既掌握了實踐技能,又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這種方式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第二,以模擬情境為條件,通過實踐操作訓練,強化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建立信任感是課程在學生心中樹立形象的前提[3]。在整個課程建設過程中,首先通過講授的方式為學生建立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并布置課程任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模擬創業的場景與風險環境,通過實踐匯報等形式對各個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加以追蹤指導,最后通過模擬現場進行考核。
第三,以過程評價為依據,通過項目成果及相應分工評定不同分數等級。項目完成的過程即是課程考核的過程。將考核的壓力分配到每一項任務中,既保證課程教學的效果,也保證學生能力的發揮與應用。同時引入互評機制,讓小組成員之間更加了解彼此的付出與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方式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凸顯教學內容特點,豐富課程教學內涵。根據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課程,探索不同的方式方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性質特點的課程設計,建構一套全新、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教學團隊從不同課程的性質與特征出發,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推進創新創業課程不斷完善。
第一,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建方面,創新創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離不開課程體系的建構,課程體系的建構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基礎。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創新創業基礎性課程,以通識課形式開設;另一部分是公共通識課,以自愿選擇的形式開設。同時,采用網絡互動平臺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模式探索全新的課程評價方式。將“超星學習通”“課堂派”“UMU互動平臺”三個網絡平臺進行比對。
公共通識課設計方面開設“探索創新思維的奧秘”“創新方法”等課程,這一類型課程的設計要求深入挖掘學生創新創業的潛力,尤其是要與所學學科相互融合。在這一類課程開設的過程中,需要有不同專業背景并同時具有“雙創”精神的教師共同參與其中,以各自的專業特征為依托,結合創新思維與方法,在各自領域中激發學生專業創新的熱情,激發學生崗位創新的能力。
第二,在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方式設計方面,應針對不同的課程性質與開課對象設計相應的課程考核方式,從而構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體系。在基礎性課程中,采取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具體做法如下:教師通過自選與派定的方式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組(具體數量視班級情況而定),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給小組分派任務,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選擇與小組共同完成或自己完成(與小組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時)。評分基數一致,都是依據工作量大小進行評分。運用互動教學平臺隨時抓取學生學習的相關信息,通過平臺數據掌握學生平時表現,包括課堂參與度、出勤以及平時作業等,并生成過程考核的結果。期末考核以最終作品(創業計劃書)的呈現作為考核依據,以項目的構思、創意、可行性等作為評分標準。
第三,在過程考核的形式方面,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與靈活性,將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相關大賽的成果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具體實施辦法如下:在校生需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修習創新創業教育4學分(其中創新創業基礎性課程2學分,以限選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評價方式見上條)。其余學分學生可以通過選修創新創業類通識課、參加創新創業類比賽、入駐創客坊、組建自己的創業項目等方式獲得。
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修訂基礎性課程的教學大綱,增強課程設計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從而達到課題申報預計完成的任務目標。從學生參與的各類創新創業比賽成果可知,自2018~2019學年開始,學生參賽項目的數量明顯提升,而大多數項目來自課堂成果。
第四,構建考核方式體系,逐步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師將不斷細化課程建設的方向,增加過程考核在整個基礎課程考核中的比重,將創新精神帶入到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本身,勇于探索,努力開發新的課程考核模式。在公平性、真實性的基礎上,增加參與性、挑戰性與實用性。
教師要進一步推進實操類課程開設進度,豐富課程體系。就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本身而言,理論課是基礎鋪墊的部分,真正能達到實際效果的內容都需要在實操成果中體現。因此,實操類的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高校也在逐漸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這一環節,計劃通過兩種渠道實現創新創業知識從理論向實操的轉換:一種渠道是通過相關課程,如“創新方法”“創業實務”等課程,引導鼓勵學生將創新的理念與創業構思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真正將創新的理念轉化成創新的成果,通過實務訓練將創業構思付諸實踐;另一種渠道是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平臺展示理論訓練的成果,通過比賽的實戰鍛煉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