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燕
(浙江省杭州蕭山技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中,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以及很難適應市場和經濟的發展,為此,越來越多技工院校教師開始嘗試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希望通過教學改革的方式,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模塊化教學,即以某個教學主題或是內容為核心,而展開的系統化、組合化的教學活動。同時,模塊化教學也是職業素養和思政理念的體現,通過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職業技能、水平、提升道德素養和職業精神,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職場中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為學生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保證。在模塊化教學中,通常以提升學生某一方面的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或是出發點,繼而設計和整合相應的模塊內容,學生在學習完畢后,即可掌握該模塊中對應的技能。[1]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專業和模塊化教學方式的結合,打破了傳統課堂中死板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在課堂中擁有更多的用武之地,通過靈活的模塊課程安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內容和社會變化。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專業,是一門兼顧專業性和綜合性的課程,該課程的中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和背誦,而這些知識的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同時,課程中的很多概念、理念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相對較為難以理解。因此,在采用模塊化教學后,能夠通過一個模塊,將多個層次、領域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從而使其產生聯系,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的效率,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技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2.1 結合工作實際,明確課程模塊要求。在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中,學生能力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就業以后的發展,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工作和學習,首先,需要明確課程模塊要求,以學生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在開發模塊課程的過程中,雖然將課程整體轉變為模塊化的內容,但是,不同模塊之間并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依舊是一個整體,只是改變了形式、內容,因此,模塊課程的開發,是對傳統知識體系的整合,將現有知識內容,根據知識體系、技能種類進行重新的劃分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重新劃分傳統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不僅要將新的知識、技能融為一體,還要結合生產線的實際工作內容,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明確模塊課程開發的內容,如: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園林工程招投標、苗木生產與銷售、綠化養護與管理、園林工程材料、園林工程質量管理口園林景觀設計、設計繪圖等崗位在近些年來的需求越來越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需求去改善、規劃教學模塊。[2]作為教師在進行課程模塊改革的時候,需要準確把握好改革的程度,對于傳統知識體系,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以工作實際技能為模塊教學目標,將原有課程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整理。
2.2 綜合市場調研,增強專業教學目標。技工院校學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它更加傾向于學生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學生能力的培養方向和目標,需要結合市場動態,從而確定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在對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模塊化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通過市場信息反饋,確定學生的培養方向和技能方向,然后,再去制定不同模塊中的內容和技能安排。
例如,據調查,在當下園林行業中,園林企業更加傾向于具備優良品質,而且在技能方面要求人才必須要精通一項技能,熟悉多個技能。所以,教師在安排課程內容的時候,需要學生掌握以下專業技能:(1)對于園林植被具有深入的了解,能夠識別大部分的園林植物并且熟悉植物的習性,從而更好的指導生產和養護工作;(2)能夠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具備一定的良種繁育實驗能力,能夠通過對植物生長情況的觀察,分析不同實驗階段中,植物的狀態,并作出相應的實驗改進措施等等。
2.3 根據職業能力,設計課程模塊目標。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模塊課程的設計,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同時,課程教學目標也需要重新進行設定。在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中,以學生所要掌握的職業能力為模塊,大體可以分成五個教學模塊:園林植物識別模塊;植物繁育模塊;實踐應用模塊;園林藝術造型模塊;園林工具學習模塊等。[3]而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根據模塊要求,還可以劃分為14個基礎模塊。如,認識園林植物和熟悉習性基礎模塊;掌握植物繁育、播種、嫁接、苗圃管理、苗木挖掘、打包、運輸基礎模塊。不同模塊的構成都是為了細化學生技能分類,幫助學生更好學生學科知識。
總之,技工院校生將來畢業后,必然要參與社會生活和工作。因此,技工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模塊化教學,對于學生將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必然會成為技工院校學校教育教學的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