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俠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伏龍泉鎮中學 吉林 農安 130200)
歷史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學習歷史知識,能夠有效的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如今,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但是目前,我國多數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還依然存在很多傳統教育模式的遺留問題,導致培養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這對教師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創新和探索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21世紀是競爭愈加激烈的世紀,21世紀是強者的世紀。教師只有更新與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強者氣質,讓學生們成為強者,才能讓他們適應新世紀的需要。
自信是強者最鮮明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幫助學生取得成績和成功的重要一環。在班上學困生取得了小小的進步,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和鼓勵,以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多年的教學工作,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們當中有學習成績最優秀的,也有學習成績差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不一定個個在社會實踐中也是最優秀的;有些可能在社會實踐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束手無策、手忙腳亂,難以適應周圍的環境。反之,在學校教師和同學中認為成績最差的也就是所謂最“笨”、最“憨”的學生,則在社會實踐中容易適應社會環境,還能在各方面取得成功。這就清楚的告訴我們,教師不能放松對班上學困生的培養,而是要在學困生取得點滴進步的同時,激起他們奪取新成績的欲望,讓他們有一種“永不滿足”的高貴品質,要常常提醒學困生“我有信心和決心獲得成功”。
通過學習《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這個專題,使我深深感到我們過去的教育觀念確實束縛了學生們在各方面的發展。過去教師只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下功夫,甚至只著重培養班上“尖子”,而忽視了學困生的轉化與培養。所以形成了你幫助他、培養他、輔導他,他就成功;你不幫助他,他就不動。舊的教育觀念確實只圍繞“教書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來進行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觀念在轉變與更新。教師必須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用自己的模范行為、榜樣力量、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要注意班上學困生的轉化與發展,多給予他們幫助與鼓勵,使他們成為強者。要有針對性地對后進生進行多渠道的教育和引導。這方面我的體會是:
就是消除學困生學習障礙,疏通學習渠道。由于學困生自身接受能力較差,沒有及時消化與處理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急躁,不動輒訓人,不急于求成。盡量在導字上下功夫,對他們耐心點撥、誘導,更要激發學困生積極動腦,發展智能。把學困生的智力活動引向有益的方向發展,并鼓勵他們課后自覺加強訓練。
救師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學困生身上,引導學困生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和班集體生活上,逐步形成習慣,促使后進生戰勝自我,培養他們勤奮學習、積極思考問題的意識。注意他們的言行、紀律、學習等方面,上課時教師要用溫柔、鼓勵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和藹的語氣教導他們。讓學困生逐漸消除懶散、敷衍的心理與不良的習慣,養成好學、守紀的品質。
教師應采取多種鼓勵與表揚的方式,培養學困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夠學好的信心和決心。細心捕捉與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雖然激勵是一種外力,但他是通過激發人內心的潛能來發揮作用的,因此是一種持久的動力。教師要用真誠的心去感化他們,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走出自我封閉的心理防線,將心靈之門向老師、同學和班集體敞開,奮發向上,成為強者。
要培養班上學困生成為強者,教師還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并且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更重要的是熱愛自己的崇高事業,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生;嚴謹治學,海人不倦。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思考新問題,探索新課程。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更新與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更好地補差、防差,以達到“人人都學會知識,人人都獲得成功”的目標,培養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