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蘭
(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學 江西 吉安 343000)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落實國家的新課改要求,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地理素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1]
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比較復雜的科目,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和實際生活是緊密相關的,書本上的文字雖然不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理解和記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難度,減弱了學生的地理課堂體驗,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思維,但是,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地理學科特有的特質,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地理素養。[1]
例如,在學習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現象這一節的時候,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們了解大氣組成和垂直分布、水循環、熱力環境以及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文字本身枯燥乏味而且難以理解,為了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我在本堂課之前建議學生家長陪同學生去體驗一下自己生活的地方。觀察土壤、地形、植被、氣候和人文環境等等,通過自己的觀察,在學習本章節的課程,就能夠更加順利。這樣不但可以把學生從抽象的地理學習中解放出來,而且提升了孩子們主動探索世界,探索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想要提升地理教學的效率,就一定要讓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能夠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地理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的營造地理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新課的導入,為了能保證課堂導入的順利和質量,教師在導入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用一個自然的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采用微課、短視頻等方法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思維進行教學。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氛圍,就需要做好課堂導入的工作,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從而更好的理解地理學科的內容。[2]
比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的時候,我運用生活當中的情景進行課堂導入,幫助學生分析地球運動的知識。我制作了一個幻燈片,播放完一段航海視頻之后,提問學生:如果有一艘船,從上海開往舊金山。那么在輪船運行的時候一共看到兩次日出,請問兩次日出所出現的時間間隔大概是多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我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兩次日出出現所需要的間隔時間。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地球運動的理解。而且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放松自己,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對地理知識的看法,提高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從而助力的高效的地理學習課堂,為學生之后的地理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序漸進的誘導,逐步啟發,調動學生已學得知識和相關常識,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高中地理的學習,一定要引導學生先了解地理現象,之后,通過合作探究或者搜集資料,逐步分析成因,再獲取的正確的地理知識,教師要利用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分析探究,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3]
例如,在學習“產業區位選擇”這一章節中“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時,我結合了自己和學生的旅游經驗,以及學生讀圖的能力,讓學生根據旅游場所自由的選擇交通工具。根據不同的交通方式,讓學生來分析為什么,指出其特點。隨后,再從不同交通運輸方式中,引入交通運輸方式發展情況。我在課件上出示了本市的交通運輸布局圖片,讓學生觀看和分析了交通運輸網,了解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之間的聯系,從小到大地引導學生認識交通運輸網。最后,我出示了自己在課前設計好的地圖,這是一幅虛擬的地圖,包括了地形、地質和氣候等。讓學生根據地圖中各地區的特點,嘗試著設計出一些簡單的交通運輸線路。學生在課上對交通運輸網進行合作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教育體制下,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好高中地理這門科目,教師要改變教學思路,思考教學策略,多角度多方式的進行教學,真正的讓高中生在地理課堂中快樂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效率,從而達到新課改目標下的教學目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