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榮
(福建省三明教育學院附屬小學 福建 三明 365500)
在新課程目標不斷推進的教育背景中,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也在不斷的創新。數形結合作為重要的數學思想,是促進學生們理解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該合理運用這一思想完善教學模式,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小學生正處于活潑愛玩的年紀,教師應該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助力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們以后的綜合發展夯實基礎。[1]
數從量的關系上反映問題,形從直觀上反映問題。當下的數學教學內容側重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借助數形結合的方式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解決學生數學語言認知的障礙。數學概念是學習過程中的重點,教師運用數形結合的模式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們能夠找到多種解題思路,學生能夠形象化的理解數學問題。
2.1 借助數形結合,感知數學規律。小學數學中存在很多知識結論都是由規律總結得出的,如果教師只是單一的語言講解會增加學生的認知難度,那么教學效果也不會理想,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會因此降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們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們對數學規律的感知。
例如:在學生們學習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線段展示出1cm2cm3cm之間的關系。教師先讓學生們觀察尺子,認識刻度,學生們初步建立1cm的長度觀念,接著教師用刻度尺在黑板上畫下10cm的線段,將線段平均分成10份,這時教師提問學生們兩格的長度是多少,學生們會按照對1cm的理解,推算出1+1=2cm,以此類推,3cm4cm·cm等等,學生們借助圖形能夠更加理解長度單位知識中包含的規律。[2]
2.2 借助數形結合,強化概念教學。任何數學知識都有概念的支持,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尋找概念中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們能夠在幾何模型中解決語言認知的學習障礙,將概念知識形象化,從而加深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學生們學習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圖形的運動(二)》的過程中,教師針對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引入數形結合思想,同時讓學生們能夠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和性質。教師在教學概念時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操作讓學生們初步認識軸對稱的特征。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數一數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學生們的理解。
2.3 借助數形結合,提升解題能力。數形結合的思想內涵是學生們按照圖形的結構特征解決數字之間的問題,“以數解形”能夠讓學生們掌握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促進學生們理解知識之間的關聯性。
例如:在學生們學習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將一個完整的線段平均分成幾份,學生在作圖中逐步體會分數的概念,學生們能夠通過作圖體驗到分數的含義。在分數簡單應用題中,學生將應用題中數量關系清晰的用圖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等分的含義,學生能夠清淅的找到數量關系,促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4 借助數形結合,鍛煉邏輯思維。小學生學習的數學問題大多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形結合是數學學習的難點。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尚未形成,教師要遵循學生智力生長的規律,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學生們學習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位置》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從生活中的辨認方向作為導入。學生要想準確的認識方向,可以在紙上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畫出平面圖形,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沒有具備數學基礎,學生的思維趨于直觀化,教師要從零開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將教學過程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意義。
總而言之,數形結合對于小學生的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的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課堂中,讓學生們逐漸積累知識經驗,實現思維邏輯能力的提高。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教學用具讓課堂更加形象具體化,加入趣味性教學元素,有效解決抽象化的數學教學,從而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3]